运用民间美术资源,促进校本教材研究
湖南省永顺县宝钢希望学校校长 杨万富
我校参加由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儿童与民间美术”(即“全国蒲公英少儿行动”)研究活动历时三年。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感做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特别是在民族贫困地区实施这样的课题研究,为我国教育解决“老少边穷”地区的教育资源、教育环境和开齐开足课程,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考途径。三年里,我们按照课题组计划要求,积极组织教研力量,根据校情精心制定具体的研究方案,在实施研究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不断丰富研究内容,充分利用土家民族聚集地的民间美术资源,把我校美术教学工作推向新的高潮。三年来,在实施“儿童与民间美术”研究工作中,作为校长我经历了这样一个思索过程:为什么“做”——能不能“做”——怎么样“做”。
2003年我参加了课题组在湖南省泸溪县白沙小学组织的培训会,并有机会与参加研究的课题组其他学校交流。特别荣幸的是能有机会直接与谢丽芳、陈卫和、刘宇新老师当面交谈,倾听他们对实施儿童与民间美术课题研究的理性思考。专家们的讲学就象一块石头激起我心中的浪花,令我认真思考。我校所在的永顺县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受限域经济、地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多数老百姓的生活还处于脱贫致富层面。再加上,我校学生主要来自全县46个乡镇的偏远农村,来到我校之前接受教育的水平不一样,有的学生不会唱一首歌,不会画一幅画,更有甚者从来没有老师上过音乐、美术课程。尽管我们可以找出一千个理由同情这些孩子,但这毕竟是残酷的现实,他们与更多的农村孩子都渴望享受到音乐的美妙,美术的情趣。我们知道,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制造出来的新世纪“产品”应该适应社会的发展,对学生来说在求知的过程中,学好语文、数学等文化知识固然重要,但我们也决不能忽视他们的“和谐”发展。否则,在未来的他们身上,我们就会看到教育的不完善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残缺不全”的烙印,就会影响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基于以上的思索,我坚定了研究信心。同时,我站在学校校长这个制高点再次审视我们的学校。我校从一九九二年创建以来,由于把办学方针指向创建音体美特色学校,狠抓实施素质教育这个主题,因此,学校发展十分迅速,由小学发展到初中,再发展到高中,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形势可喜。可是,新的问题又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产生,即如何搞好小学、初中、高中音乐、美术、体育教学的衔接,如何制定一个适合校情的艺术校本教材及系统的教学计划摆在我校面前,我们无法回避。仅美术课而言,我们在校本教研中,把小学美术课原定为“激趣”,其主要方式是运用儿童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时间稍长他们的学习也就显现出“单调”“厌烦”的情绪。经过我们多次讨论,觉得“儿童与民间美术”课题的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个教学中的难题。本课题的实施不仅从多方面确保“激趣”这个教学目标的实现,还可以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拓展小学美术教学的课堂,增强课堂的开放性,让学生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走向社会。经过这样的反复思考,我们更加明确做这项工作的现实意义,从心里接受了“儿童与民间美术”研究工作。同时,也解决了“为什么做”的问题。
明确了研究目标和意义,有了一个符合校情的良好定位,为研究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紧接着我又从量力而行的原则出发,衡量我校的教研力量,我反复问自己:学校有能力做这项工作吗?首先,我从学校自身条件分析思考。我校是一所实验学校,从创办之日起就决定我们必须依靠教育科研促进学校发展。12年来,我们始终沿着这种思路奋进,扎实搞教研,兢兢业业谋发展,养成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同时,我们多次尝到教育科研带来的喜悦。“八五”期间,我校研究的课题“注重个性发展,全面提高素质”荣获湖南省基础教育科学评比三等奖,我校一举成为湘西州实施素质教育领头雁,在省内外产生一定的影响。“九五”课题“民族地区小学素质教育模式研究”再次荣获省三等奖,为探索民族地区教育作出了新的贡献。在实施这些研究工作的同时,我们培养了一支素质较好的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在专家们的指导下他们快速成长。同时,在课题研究中,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其次,从“儿童与民间美术”课题本身思与,我认为具有很强的推广性,尤其是在我们这样的少数民族地区更显现出实施这个课题的紧迫性。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学校在实际操作时投入少,“材料易找”“课堂宽广”“授课灵活”。芭茅、树皮、玉米杆等所需材料,在我们这里到处都有,运用这些易找的材料制作一些作品可以在学校,还可以在家里,甚至在田间地头,结合实际情况,让美术课的教学走出校门。这不仅是儿童喜欢做的事情,同时,还体现出“加强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更为有利的是散落在我们所居住的土家民族地区的民族瑰宝到处都有,一幅织锦的图画、一个小小的背篓,一件普通的农具、一幢幢土家吊角楼都镌刻了土家人民的勤劳和智慧,都充分闪现出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渴望。这一切都是我们儿童学习美术的大课堂,那些普通而又平凡的民间灵工巧匠均为我们的师者。这些为我们实施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是我们能够研究课题的源泉。
爱迪生说:“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当我们面对土家民族地区如数珍珠的民间美术资源时,着实惊奇了很久。然而,惊奇之余我们运用科学的理智,实实在在的“做”起来了。我们引导学生用芭茅杆编织常见的一些物品,并请来民间艺人为师精心传授技艺,学生不仅运用一双双灵巧的小手编织出土家吊角楼、风车、椅子、以及土家民族日用品,还编织出雄伟壮丽的长城和独具民族风情的各类物品,学生其乐无穷。然后,我们还指导学生利用树皮、玉米杆、野藤等编做出各种动物,让他们大胆构思,尽情想象,他们还把一些破旧木板和废弃物品综合利用,制作出很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和人物头象。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展示。在实施研究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实事求是,不急于求成,努力减少功利性,真正做到与美术课的教学融为一体。这样,学生乐学善思,美术课堂丰富多彩,充满无穷的情趣。学生的所学既来自现实,来自熟悉的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他们在快乐中求知成长。
经过三年的努力探索,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2002年我校参加了在广东省举办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活动,学生用芭茅编织的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作品,受到中外美术专家们的一致好评;2003年,我校李顺同学和陈光华老师携作品参加了“儿童与民间美术”课题组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展览活动。同时,荣获“全国成就未来希望奖”。2004年11月13日,课题组又以我校为现场召开“儿童与民间美术”研讨会,把我校美术教学工作再次推向高潮。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又一次冷静思考,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我们还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我认为在吮吸民间艺术养分的同时,还需要把现代艺术的美渗透其中,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加精彩的美术世界。我们还将进一步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实施教学,结合校情探索出一条我校美术教学发展的阳光大道。在课题组的指导下,让民族地区美术教育绽开更加艳丽的花朵!
世界民间美术大师库淑兰老人用心剪出一个五彩的世界,我们一定与各位专家老师一起竭尽全力引导儿童用心,用他们的智慧描绘出人间未来灿烂的蓝图,我们将用心铸造这块利于民族地区美术教学工作的千秋丰碑!
邮编:416700 电话:0743—5222061(办)
13974393828
邮箱:yangwanmin@126.com
编辑:沈圣南(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