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陶艺乡土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2004-12-12 17:51:00 | 浏览754次

陶艺乡土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

江苏省无锡无爱小学   华 斌


【论文提要】

本文通过乡土文化与陶艺教学的相互渗透来阐述开发各种丰富的美术资源的价值与可行性,并结合陶艺乡土课程开设的体会探讨教学中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乡土文化  民间美术  陶艺  课程资源  陶艺乡土课程


一、陶艺乡土课程开发的背景

1、课程资源开发与乡土文化的关系

    在历史的长河里,劳动者在创造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身边的艺术——民间工艺美术。由于这一类艺术是劳动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而创造的,因此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渐渐地也就成为了一个地方文化与艺术的代表了。

现代化的冲击,使传统民间工艺正从我们身边悄然逝去,随之消逝的,还有人与物的沟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民间工艺是手艺,更是文化通过它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了解一个民族。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中有机组成部分。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可延伸至课外、校外。地方性教材无疑是扩展课程的好资源,如本地的宗教信仰、历史和地理、工艺美术、舞蹈、戏曲、地方语言和文化等等。其中,民间工艺则又是美术乡土教材的重要资源。

2、陶艺教学中对乡土陶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现代陶瓷艺术,俗称“陶艺”。近半个世纪以来,陶艺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十分普及的美术教育形式。陶艺是一种兼跨着容器和雕塑、实用性和非实用性、工艺美术和纯美术等不同范畴的,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

    提起陶瓷,我们首先就会想起我国古代先民创造的许多精美绝伦的陶瓷珍品,并不自觉地为他们感到自豪。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陶瓷文化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泥、水和火都是人们最亲近的朋友和生命依赖的因素。陶艺的本源在于欢乐和愉悦,是释放人性的一种手段,是通过触觉、视觉,引人向上的一种朴实的方式。传统陶瓷艺术作为民间工艺,既拥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又能作为艺术造型表现的良好手段,无锡的宜兴紫砂与惠山泥人都具有独特的工艺传统与较高的审美品味,只要对其进行系列的整理、开发、教学,就能充分发挥乡土美术资源的优势,让这些民间工艺借着陶艺教学的载体进入美术课程。



二、陶艺乡土课程建构

1、目标定位

    位于太湖之滨、古运河畔的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回荡在这片热土上。“惠山泥人”是闻名中外的民间泥塑工艺。它大俗大雅的审美趣味、生动夸张的造型、绚丽多姿的彩绘,数百年来延续至今,成为我国民间泥塑工艺的典型代表。无锡宜兴被誉为“陶都”,近千年来,紫砂陶器历久不衰,畅销国内外,是文人雅士与大众百姓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它以独有的澄陶泥材质和奇特工艺制作方法,通过文人艺术家的相互切磋,使其成为艺术品味极高的民间工艺。

    开发与利用民间工艺,可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加深他们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学习陶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明,热爱家乡的信念和历史责任感;借鉴无锡惠山泥人和宜兴紫砂工艺等民间艺术的方法、形式,汲取其中的优秀传统,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2、内容设计

(1)人文背景研究:搜集有关陶艺历史背景、艺术发展的材料,参观宜兴紫砂博物馆、惠山泥人博物馆。对历史背景和艺术发展作初步介绍。

(2)民间艺术考察:参观无锡民间艺术博物馆;访问民间艺人;了解民间文化中的瑰宝;收集相关的民间传说故事,整理成册;了解历代工艺大师及代表作。

(3)陶艺知识推介:收集有关陶艺的材质、工具设备、工艺过程、技巧技法,艺术流派等陶艺知识,向广大学生作介绍。

(4)陶艺制作:分体验、临摹、创意三个阶段,先让学生触摸陶土,感受泥性,再让学生临摹大师作品,最后自由想象,创作精品。



3、课程实施

(2)教案举例:

课题:《小泥人》

适用年级:四、五年级

教材分析:本课意在通过向老艺人学习徒手捏制人物造型的学习活动,引发学生关注传统民间文化了解其审美特征,艺术表现方法等。

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综合性”、“文化性”和“趣味性”。

综合性——

•民间艺术与现代陶艺相结合;

•参观活动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欣赏、设计与造型制作相结合;

•校外专家指导与教师教学相结合。

文化性——

    通过“走进博物馆”、“老艺人传经”和“大师点评”等几个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参观、调查、采访、学习家乡的民间艺术过程中感悟到传统艺术的魅力,也增强了学生继承与弘扬本土优秀文化艺术的信心。

趣味性——

    玩泥巴是孩子们的天性,在教学活动中穿插游戏、参观活动、调查研究等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分步练习,每次要求不同,由浅入深,由易至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生动有趣的作品。讲评结合自评、互评、大师点评的评价方式,帮助每位同学建立自信和自尊,为学生全面了解自我、表现自我提供广阔的舞台。

教学活动:

 玩泥小游戏:让学生用陶泥任意捏塑小泥人,然后自评。

 走进博物馆:老师带领学生参观泥人博物馆,并作解说。学生讨论、提问、收集资料。

 老艺人“传经”:请工艺师现场表演手捏泥人传统技艺,学生采访工艺师并摄像收集素材。

 大家谈感受:学生讲述参观博物馆及观看老艺人表演的感受。

 比比谁手巧:学习手捏泥人的造型和捏塑方法,自己完成有趣的作品。

 小小泥人展:学生自己布置展台展示作业,并邀请工艺师、老师和家长一起来参观讲评其作品。

三、陶艺乡土课程的实践

    现代陶艺作为一个艺术门类,它的普及和传播在一些国家已有多年,有关资料表明: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全美国已有约五百所高等学府可提供陶瓷专业的学士或硕士学位。如今,在美国从小学到大学,从业余学校到专业陶泥工作室,现代陶艺已成为一种十分普及的美术教育形式。在日本,有专门的陶艺博物馆,中学陶艺有专门的陶艺车间,许多中小学生甚至自己动手用锅灶烧陶。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城市的中小学、甚至幼儿园都相继开设了陶艺课。我校开设陶艺课已有近三年时间,在教学过程中依托对陶艺乡土课程的开发,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丰富化

    乡土陶艺丰富的题材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惠山泥人从古朴生动的戏曲人物到栩栩如生的飞鸟走兽,以及街头杂耍、三百六十行……这些民间艺术宝库的经典题材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丰富了陶艺教学内容。乡土陶艺各种独特的制作方法如宜兴紫砂陶的板材成器,惠山泥人的捏塑十八法等,无疑使学生增长了课堂教材上学不到的知识,丰富了他们陶艺创作的思路,开拓了到传统和生活中去创新的意境。

2、教学形式多样化

    美术教师与民艺大师相结合——

我们聘请了几位著名的工艺大师来校一起参与陶艺教学。一是他们来学校开设专业培训课。他们专业知识丰富,专业技能全面,从理论到技能,从传统到现代,从手捏到彩绘,从创作思路到创作方法,既有精彩的讲座,又有现场的亲手表演,使美术教师在这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其二,工艺大师亲自为学生上课示范。大师的生动表演让学生们不仅一饱眼福,更使他们对陶艺有了新的认识。一团黑色的泥土,在大师的手中,通过一搓、一捏、团团、接接、再刻刻、点点,变成了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没有生命的泥土,变成了透着灵气的玲珑作品,确实让孩子们神往而跃跃欲试。其三,请大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学生的作品一般还停留在初级的水平上,虽具童趣,但略现粗糙;虽显稚拙,但缺乏神采。大师的点评,简洁明了,生动贴切,接着再作现场修改、加工、调整,一下子提高了作品的品位,增添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相结合——

    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久负盛名的惠山泥人厂,来到厂区、来到车间,学生一下子就被周围琳琅满目的艺术品所吸引,工人师傅的制作表演和技能技巧的示范,使大家增长了见识。艺术熏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拓展了他们的创新思路。我们还带领学生参观了紫砂陶艺博物馆,这里陈列着数百年保存下来的艺术珍品,大师们向学生介绍了这些精品的艺术特色和其中的人文故事。艺术作品之所以为人们所欣赏,是因为它们反映了民众的所喜所爱,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这些参观和学习,无疑扩大了学生的艺术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陶艺的兴趣,也使我们的教学形式更为丰富多彩。

3、教育内容综合化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意与其它学科融会贯通,使学生易于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对陶艺知识的兴趣,促进理解和消化。

新课标指出,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着,与其它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陶艺在艺术领域,不仅与绘画、雕塑、设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历史、文学、地理、科学等学科也有数不清的结合点。例如陶瓷发展史是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发展的,陶艺的表达方法很多类似于文学中“赋、比、兴”的表达方式,陶文化的地域性和传承性与它存在的地理条件、地理环境密不可分,陶的烧制又与物理学内容息息相关……。例如对惠山泥人材料的探源,泥人产销兴衰的考察等,教学实践证明,与多门学科相贯通的教学方法,其教育效果是很好的。

4、教学内涵人文化

    文化来自乡土,文化积淀深厚的民间陶艺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而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即是人文性。民间工艺拥有多元的人文背景,开发与利用民间工艺,体现了尊重民族文化特色,丰富学生美术体验,发掘作品人文内涵的教育新理念;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关注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与爱好,加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体现了民族性、文化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四、陶艺乡土课程的思考

    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有老师和学生不理解乡土文化和民间美术,以为民间美术是“过时”的艺术,是“粗俗”的艺术,与现代生活距离较远,不容易接受与学习。然而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过程中,保留自己本民族文化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乡土美术正是我们自己的“根”与“本”。我们应该意识到开发与实施乡土课程,对教师与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乡土文化所蕴含的审美成分和它发自自身深处的本体成分,是任何其它艺术种类所无法匹敌的。民间美术最让我们深深敬仰和感动的,莫过于从它身上所反映出来的,数千年来,存在于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善良、勤恳、坚韧、乐观和智慧的品格。我们所要培养的人才,不正是需要这些中华民族优良的品质吗?陶艺这一深植于乡土文化土壤中的艺术,作为我们美术教育的载体,在弘扬我们民族精神与民间艺术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乡土文化与民间工艺美术一样有可能是被丢掉的真正的文化。身边的东西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当我们注意到它们的美时,却往往消失了。通过对陶艺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我们希望能使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的民间艺术与传统文化,让他们在生活中去体验美、创造美。


参考书目:

柳宗悦(日)  《民艺论》      江西人民出版社

徐艺乙    《身边的艺术》     山东画报出版社

张道一    《民间艺术论文集》    江苏人民出版社

惠山泥人研究所编  《惠山泥人资料汇编》

中国美术全集编委会编 《中国民间美术全集》 人民美术出版社







编辑:沈圣南(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