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在陶艺教学之优势研究
江苏省无锡无爱小学 钱 晓
一、研究背景
1、江苏省五爱小学十多年的“和谐教育”的实验经验和成果(和谐教育中的差异性原理)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2、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名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明确提出了21世纪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学会生存)。随着知识社会的日益临近,学会共处、学会共享,学会合作作为一个时代命题正在逐渐显露其历史意义。
3、由于近几十年来我国一直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独生子女是现代家庭中的“小皇帝”,家长溺爱造成了许多孩子自私任性,强调自我,不会交往,合作意识淡薄,对这些独生子女不进行正确的教育是适应不了未来社会的,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当务之急便是让学生学会共处、学会关心、学会合作。
4、面对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动手能力极差的现状。学校教育应尽可能让学生多参加劳动,多动手、多动脑来扭转这种状况,制作陶艺是一个动手的过程。它运用揉泥、捏泥、作泥块、搓泥条、拍泥饼等方法,通过条盘筑、砌接或拉坯等方式成形,装饰花纹可采用粘贴、纹泥、刺戳、拍打、压印或上化妆土和釉色而产生。整个过程是一个体力劳动的过程,并且它趣味无穷,一块泥巴可任由你摆布,学生可以将它视为娱乐,因此动手的过程也不会显得过于艰苦,相反他们的童趣、童乐可尽情发挥。
二、理论依据
1、和谐教育模式是以和谐教育理论为指导,将课堂教学诸要素组成和谐的关系状态,以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本质上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自主地合作学习、集体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势必会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融洽师生、生生之间的关系,创设一种适合师生共同发展的空间。
陶艺的制作是一个创作的过程, 在这里没有一种固定模式的束缚,没有严格的标准要求,更没有家用陶瓷那样的技术水平和物质材料地局限,它只是对一块泥土的思考,只要你具备一定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你就可以随意地按照你所想表达地去创造,因此可以让学生尽情地发挥,尽情想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开辟宽广的天地。
2、当代学校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教会学生怎样去做人。美术教育一方面的以教育为手段,延续和发展美术文化,另一方面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感、审美趣味、意志、智力和创造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以及进行心理疏导和艺术治疗等。陶艺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能够完善地做到这一点。
三、研究假设
本研究试图通过师生共同创设有文化气息的环境氛围,和谐师生、生生间关系,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们在制作陶艺过程中学会合作,并在合作过程中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
四、研究目标
1、在泥塑过程中学生们的合作融洽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学生们的友谊,强化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学会在合作中让不同意见、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智能和谐相处,渐渐成为一个能适应时代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接班人。
2、让学生们成为一个爱动手,会动手的人,在趣味无穷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一块泥土的思考。
3、在动手的同时伴随着动脑,陶艺的制作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并且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学生间的合作能迸发出集体智慧的火花,而且美丽无穷,创作的作品既有个性的表现又融合了别人的智慧。
4、让学生在制作陶艺时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让学生们用灵巧的双手,用特殊的手法做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陶艺作品。也许做得不够好,但却是唯一的。
5、教师引导,借助陶艺制作,向学生传达一些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让学生感受到美,并贯穿在创作中,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在作品中完美体现出来。
五、研究的内容
1、在陶艺课中和谐师生、生生关系
教师应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间保持平等感,树立“我是你的帮手,你是我的朋友”的观念,师生的关系用民主的纽带维系。教师尊重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了解学生内心,尊重学生人格,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2、在陶艺课中集体创设有文化气息的氛围
研究表明,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学习工作会感到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反之会心情压抑,思维迟缓。陶艺教室的功能决定了它的氛围,怎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呢,靠老师说教见效不大,可以展开大讨论:“我喜欢的陶艺室……”,或带着学生欣赏陈列的优秀作品和参观惠山泥人研究所师傅们工作的地方,让学生们深深体会到环境的重要。其次引导他们齐心协力,合作打扫陶艺教室并布置陶艺教室,共同为陶艺教室出谋划策。
3、在陶艺课题中选择合作的伙伴
合作的伙伴应是不固定的,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适合的合作伙伴,或以小组形式自由结合,或是喜欢的同学,也可尝试与不熟悉或性格不同的同学合作,目的是在合作中学会负责任,让不同的意见,美其所美,美美与共,天下大美。在陶艺课中与不同的同学合作可以取长补短,这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是一个好起点。
4、在陶艺课中精心选择制作的题材
虽然合作能提高效率,起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作用,但并非所有题材都一适宜于此。在泥塑课中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制作的题材,尽量多提供学生合作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如:热闹的动物园,泥条泥板的构建,学校小乐队,鱼片挂件,我来给你塑个像等内容。
5、在陶艺课中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
应尽可能地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价值,由此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具体方法,如下:欣赏各类泥塑作品,让学生产生对美的认识。欣赏学生们合作的作品由此产生初步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了解合作的意义(时间、效果等,由此产生强烈的合作欲望。让学生们尝试合作、体验合作的乐趣。
6、在陶艺课中让学生学会合作
让学生学会合作应是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尝试过程,应该承认,学会合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其中首定会出现一些问题。
A、合作中出现争执怎么办?
每位同学都有不同的个性,因此争执不可避免,但不存在谁对谁错,这点应让学生了解,争执出现后可以互相讨论或请老师参与分析为什么争执?谁的意见更好?能不能中含不同意见中的好的成份?或是两种意见分步尝试,让学生在争执、讨论和尝试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使合作的作品既有个性的显现又有集体智慧的结晶。
B、合作中伙伴关系怎样处理?
合作中伙伴关系应是融洽的,民主的,不存在谁听谁的,也不存在谁对谁错,凡事应有商有量,在合作时可以选出或自荐出“领头羊”带领合作的同学进行创作。在合作中大家互相讨论、互相帮助、互相协调,可以组织一些形式:如今天我当家,我是你的小帮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等。
C、合作的作品怎样协调
合作的作品可以是两类,一类是集体合作的作品,一类是单独完成然后结合在一起作品。不管是哪一类作品在制作前都应共同讨论作品的内容、大小、分工等,在制作时要相互协调,相互调整使作品风格统一,生动有趣。
六、研究的效果
通过研究,学生已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有了合作的欲望。在制作中,为同学帮点忙,为同学做点事,完全是发自学生内心,帮助者及被帮助者都会感到非常高兴。通过尝试,学生们已提高了合作的能力,在合作中能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相信他们的这种能力会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得到再发展。
编辑:沈圣南(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