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体验性学习
江苏省无锡无爱小学 薛秋萍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学生被动式学习,形成主动的体验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教师该如何去引导呢?这是教师们应该去思索和研究的.
关键词:色彩 体验 能力 学生
逐步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是在小学教育中开设美术课的目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美术基本知识和进行技能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应该避免空洞死板讲授,而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求,体验学习。摆脱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这种说教模式,显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次新课程标准就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体验性学习”这一全新的理念。新课程强调“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少年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此外,提出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我在讲授色彩内容的时候尝试了“体验学习”这一教学方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通过视觉可以看到各种色彩、各种美的事物。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是好奇心强,喜欢鲜艳、亮丽的色彩,对色彩也比较敏感。其实在幼儿园已经接触过色彩,所以在学校是重点培养他们的色彩感知,运用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引起儿童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素质。
一、感受色彩,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鉴赏能力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组织儿童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寻找色彩、感受色彩。儿童置身于大自然中,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奇花异草、雨后斑驳的彩虹、夜晚缤纷的霓虹以及观察社会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服饰等等,这些七彩的色调能直接给予儿童美的感受。我组织学生欣赏学校里其他班级的教室布置,还走出学校去公园走走,引导他们注意观察寻找色彩幼儿。
提供不同题材的名人名画及一些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这些艺术作品有是水墨画、西洋画、壁画、民间艺术作品等。水墨画浓淡相携、色彩栩栩如生,如齐白石的《虾》。永乐宫三清殿的壁画,色彩灿烂而沉着协调。民间艺术中有农民画家的作品、京剧脸谱、剪纸等,以其质朴大胆功利的色彩渲染作品,西洋画特点写实,色彩鲜艳,吸引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如梵高的《向日葵》、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比加索的《照镜子的女人》等作品。我采取让学生先欣赏,再交流,最后我加以评点,引导学生懂得色彩本身没有美丑之分,只要搭配和谐就能达到美的效果。引导学生名作欣赏,能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二、了解色彩,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低年级儿童特别喜欢涂涂画画,在玩中认识色彩对低年级儿童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基本色,了解七种基本颜色。再采取了多种趣味性活动形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色彩,如拓印、吹画、染色、喷洒印画等等。在《手印,指印变变变》一课中,我就利用了拓印这个活动形式,先让学生了解手的形状,然后在手掌或者手指上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印在纸上,最后进行添画,创作出新的形象。这就是拓印的过程,这个活动形式深深的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体验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色彩的认识。吹画活动中鼓励学生在画纸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颜色水,从不同的方向吹,颜色相互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兴趣,了解颜色,体验色彩,由此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
三、表现色彩,发展审美表现能力:
低年级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很强。 (1) 应鼓励学生大胆地选择多种颜色作画。不要用单一的色彩来表现画面,不要用生活中固定的颜色去限制学生的的思维,比如太阳是红的,月亮是黄的等等。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灵去表现画面的色彩,丰富绚丽的颜色将给予学生愉快的感受。指导涂色时,一物体可涂上不同的颜色,引导学生边画边观察不同色彩相搭配的效果。 (2) 注重颜色的协调性。画面中颜色要丰富但又不能用的太多,在整张画中要形成主色调,创作出具有某种色彩倾向的主题画,如画“秋天到了”时,先让学生说说秋天的色彩给你的印象,在画的过程中突出渲染秋天的气氛。在此基础上,还要逐步引导学生运用三原色的对比色,红绿、黄紫、蓝橙,这样在绘画过程中,学生就会用协调、对比的搭配方法进行涂色,使画面色彩更加鲜明、亮丽、丰富。
色彩感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有利于他们在生活中融会贯通地应用。诸如选择服饰、布置居室等等。
体验性学习不是说完全摒气说教,所谓教育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没有一定的说教谈何教育。以往的说教式教育是以“教师”为主,而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的体验性学习则是以“学生”为主,主体发生了变化。想来也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才是主体,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好,应该把更多的主动权给予学生,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相信在体验中会学的更多。
参考文献
<<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 [美]布朗 科赞尼克 著
<<中国美术教育>>
编辑:沈圣南(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