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工协作筹备展览
2004年11月,“全州美术骨干教师新课程培训班暨湘西民间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现场推广会”在永顺召开。
期间,课题组负责人谢丽芳老师就应邀参加12月在广东美术馆举办的“泛珠江流域的未来”少儿美展一事,要求各课题实验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围绕展览的主题“本土文化与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创作。“记忆的家园”是我们这次创作的主题,这实际上也是对我们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的一次检验。
在创作形式上谢老师提出要我们把平面的苗族锉花和土家族的织锦图案立体化,在色彩上则可以借鉴湘西和贵州台江施洞一带的苗绣,并且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
作为一个展览既要有小件的作品又要有大件的作品,而时间非常紧迫。于是大家决定这次的展览要把课堂的美术和课外的美术活动结合在一起来做,然后根据各学校的不同情况,让湘西州民族实验小学、吉大师院附小、龙山民安二小、永顺石堤二小以“民间布艺”为主;永顺县民族实验学校、永顺县麻岔乡小学以木板、树皮、树枝、野果等硬性材料进行造型;而泸溪白沙希望小学、凤凰腊尔山希望小学、永顺县交通希望小学、吉首市白岩乡中心完小则以稻草等进行造型为主。接受任务后,各实验学校的美术教师们都积极行动起来,利用美术课堂及课外活动的时间,认真地组织学生进行创作。
紧紧围绕展览主题“记忆的家园”,突出民间美术的特色,这对我们的这些在农业文化和民族文化双重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土家族和苗族孩子来说,似乎有着一种强烈的诱惑也更具亲和力。在我们的学校,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引下,大胆采用色彩对比非常强烈的红、绿布,间以土黄、深蓝色布进行造型,他们毫无顾忌随心所欲,于是各种龙啊,凤啊,还有人啊等等都在孩子的手下出现。
永顺石堤乡村学校则发动学生从家里带来各种碎布进行制作。大家“因材制宜”,在填充时没有棉花就用稻草,没有稻草就用废报纸。老师们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他们采用夸张、变形的手法,使诸如“四脚凤”“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傻妞”、“憨娃”、“外星人”、“变形猪”、“歪脖子马”、“斑马驴”、等一件件想象奇特、造型生动、针法粗糙,富有儿童意味的布艺作品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还有吉大师院附小孩子的布艺创作更呈现出一种豁然的大气,一种民间美术和儿童美术的天然合成。
以稻草进行造型的学校,则从田间找来稻草,利用其韧性和可塑性进行编织、捆扎。继而一只只可爱的小昆虫,一匹匹威猛的草马、草牛,一位位朴实的草农夫、草村妇等等,等等,也都充分地表达了孩子们的耐人寻味的对生命的热爱及对生命的创造。
永顺县实验小学的木板、树皮造型更是别具一格,他们就地取材,把学校的烂桌子、烂椅子拆开,发挥儿童的奇特想象力,把烂木板当头,断木条当腿,拣一松果当眼……一个个造型简练,抽象变形,却生动有趣的人物、动物或非人非马的形象就出来了。
因为好玩,孩子们积极参与,因为美丽,孩子们更加投入,还因为亲切,其间呈现的不仅仅是儿童艺术与民间艺术的血脉相连,更有那民族民间的种种神话和家园记忆的印记。孩子们热爱美术活动。
至此,12月19日,湘西课题组的美术教师们载着湘西孩子们的纯朴、稚气与创造浩浩荡荡地奔赴广东美术馆。
编辑:沈圣南(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