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你“憨娃”——“儿童与民间美术”布艺制作初探
湘西自治州民族实验小学 符文莲
经过三年之久的艰难孕育,今年暑假,我们学校的“憨娃”终于问世了。怀抱那些憨憨厚厚、造型奇特,引来大家齐声赞美的“憨娃”感慨万千……
2003年7月,美术研究课题“儿童与民间美术”在湘西自治州正式启动。我校有幸成为7所实验学校之一。作为美术教师的我,根据我校实际,积极组织学生用废布头进行布艺制作。因为我校地处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了体现我们的地方特色,我们力求做出具有少数民族特点的布娃娃。但绝大多数学生生在县城,而县城在服饰和其他文化上已基本汉化,学生对土家族、苗族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服饰特点缺乏了解,除个别学生能做出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土家娃娃外,绝大多数学生受市面上玩具娃娃和影视中卡通文化的影响,在制作时放不开,造型上不能大胆突破,结果制作出的布娃娃大同小异、缺乏个性,模式化的现象很严重。而教师除了大量搜集土家族、苗族的有关资料图片,尽可能多地增进学生对土家族、苗族服饰特点及风俗人情的了解外,也一度困惑,找不到更好的出路。
在2004年7月的“蒲公英行动---------儿童与民间美术”课题研究少儿美术作品展览中,我们的学生布艺作品虽说在内容和造型上有了一定的突破,除了人物,还制作出了少量的房屋建筑和诸如耕牛等动物形象。人物的造型上也向夸张、变形方面靠。但最终给人的感觉还是“太甜”。
为了使我校学生的布艺制品能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广泛收集意见,诚恳地向美术专家请教,与兄弟实验学校的同行们共同探讨,并多方收集民间美术知识,了解民间美术的特点,着力研究儿童美术与民间美术的内在联系,找到它们的异同之处。通过研究,使我懂得儿童美术与民间美术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其不受太多的美术知识约束,完全凭个体的直观感觉,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不受牵制,自由放松。因而富有个性、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当自己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之后,指导思想也大大改变。我不再强求学生生硬地把自己无法感受到的东西强加到自己的作品中来(如一定要做出具有土家族、苗族服饰特点的布娃娃等)。而是让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大胆凭借自己的感觉,用儿童喜爱的色彩对比非常强烈的红、绿、白等色布大胆造型,不必讲求色彩、结构、比例的准确性,大胆夸张、变形。学生做出了一批批造型奇特,稚拙而有趣,融儿童美术与民间美术为一体的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布艺作品。
至此,我校学生的布艺制作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一个个逗人喜爱的“憨娃”也应运而生了!
编辑:沈圣南(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