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广东参加“泛珠江流域的未来”少儿美术展随笔
永顺县民族实验学校 陈光华(二牛)
2004年12月14日,我代表学校并携带了学生们的美术作品(手工制作)赴广东省参加由广州美术馆主办的“为了配合广东省委、省政府的‘9+2’泛珠江三角洲计划”而组织策划的大型少儿美术展。
这次湘西课题组参展的学校有10所:1、永顺民族实验学校(木板造型艺术作品);2、吉首民师附小(布艺);3、永顺县交通希望小学(草编);4、龙山县民安第二小学(布艺);5、泸溪县白沙希望学校(草编);6、湘西州民族实验小学(布艺);7、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草编);8、吉首白岩乡希望小学(草编);9、永顺县麻岔前进小学(椿树果造型);10、永顺石堤二小(布艺)。
12月19日中午从吉首出发,乘坐由怀化开往深圳的704次列车,20日早晨6点到达广州。我们转乘的士到广州教育学院的宾馆,然后住了下来。当天下午又去广东美术馆取收托运过来的作品,并随便参观了一下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培训部的主任李绪洪老师接待了我们,就大家都很关注的问题,相互间咨询了一些参展事要及学生创作的情况,抽时间我还看了美术馆的几间工作室和画室,其中挂了不少少儿及初、高中学生的作品。一间间整洁、规范充满艺术气氛的多媒体画室,画室周围还陈列着各种形式的绘画作品:有基础扎实的素描和色彩写生练习;有少儿多元化的艺术造型作品,如少儿画、立体构成纸雕、国画写意变形等。各种绘画的工具分成类整整齐齐地放在那里,使你有一种很方便的感觉。在这里,我感觉到美术训练的教学和学习的主流走向仍是属于规范的、正统的、学院式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示范性的教育。
看到美术馆培训部孩子的作品,再联想到我们湘西的课题,在现今纷繁复杂、立体多元化的美术知识结构体系中,传统的精髓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显得重要,它就象人的脊梁,万变不离其宗,变化要有根有本,方能有丰厚的土壤作为营养补给的基奠。不然就容易流于空洞的形式美,势必还会使作品缺乏文化修养,丧失份量,从而使整个教学思路偏离方向。
另外,城市教学多媒体工具的运用,更能使传统的基础教学变得有声有色起来。使原来显得枯燥、死板乏味的理性基础教育从伤了几代教师脑筋的困境中走了出来。显然,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高效率地促进学生接受新的知识,为学生进一步走向高层次知识结构奠定了基础。看到这些,我真想把自己的学生带来,让他(她)们感受一下这里规范、正宗的艺术气氛,感受一下美术馆的艺术。我觉得我们今后在教学中应当把基础教育仍然列入重点,同时应该借助现代化工具使教学正规化、系统化、先进化。作为教育中的主导,教师先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方能使教育有一个良好的规范性,实在而不浮华,能够正确地指导学生而不是误导。就这些问题我又联想到有的学校美术特长生的考试,监考与阅卷竟是语文老师,在世俗面前专业老师还不敢反对。记得有次画风景写生,一个学生对我说:“陈老师,我们语文老师说画画主要就要看你画的那栋房子像不像。”我无话可说。因为我平时给学生灌输的都是:如何构图、取舍、添加、想象、刻画、加工、线条、疏密……等等一系列艺术表现手法,此时不免有些难堪。
12月21—23日,三天布展,此次展览划分四个展区,我们和贵州、江西在第四展厅。我们一行七、八个课题组老师在谢丽芳、刘宇新老师的组织下,钉的钉、缝的缝、挂的挂、搬箱的搬箱。我、陈秀满、龙俊甲、陈吕、徐锋、印春华主要负责体力活,符文莲、张广南负责针线活,刘克江负责摄像,谢丽芳、苗王、刘宇新负责设计。经过两天的精心布置,我们的展品成为了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
12月24—1月5日为展期。开展第一天人潮涌动,参观的参观、交流的交流、拍照的拍照、采访的采访。印象最深的是一群香港和广州青少年宫的小学生在我们的稻草人、木板人、动物和布娃娃面前特别地好奇,作为城市的孩子这可能也是第一次看到。他们认真地观看和写生。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得到再一次升华,孩子们也从中感悟到了来自湘西这块神秘土地上带有泥土芬香气息的民间美术的魅力,我以为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起到清洁他(她)们长期被城市各种工业废气污染过的心肺。这种有组织地带学生看看美术展览,认识与了解不同地区、不同形式与风格的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地丰富了他们的知识认识角度,拓宽了儿童创作思路和表现空间。这种面对面的实践、对话感知要胜过“填鸭”式的理论性的讲座。这里有城市现代化的艺术文明之风,也有农村古朴典雅的民俗风情之韵。有香港奇极创作室的工业产品设计,如灯饰设计、意象素描绘画、现场的再创作(展览现场放一些木衣夹,让观看少儿触景创作);有广州市东山区少年宫的平面绘画、色彩纸的拼贴和颜料混合绘画、纸卷的立体构成、生活用品的再创作;有广州市少年宫美术学校的大件作品:用水管设计制作的城市雕塑。这几个城市儿童作品特点:设计性强、规范、材料规矩、基础性强、色彩运用理性知识化、形式有水粉、水彩、油化、构图饱满、画工精细、色彩协调、笔触激情、整体趋于成人的理性,亦有浪漫的情调。陕西的陶土手工和木刻颇具震撼力,其陶土的造型吸收秦俑和汉砖的艺术特点,做工较为规范和有涵养,即文化底蕴。木刻选材好(油印底板和三夹板),刀法变化多端,清晰明快,作品有一种西北苍凉、远古的文化气味,从中亦可窥透到一种在正规化指导下的多形式的美术创作练习。江西的剪纸、刀剪熟练、造型复杂、情节生动,也都反映了学生扎实的把握造型艺术的能力(从创意——构图——表现刻画及制作过程的基本功)。唯有我们湘西这块,在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下创作出的手工制作,表现出一种神秘、古朴、混然天成的艺术之风,这里简直就像儿童艺术的超市。再次遗憾,我不能把我的学生带来……
12月25日上午开艺术研讨会,各位专家、教授对这次联展给予了高度评价和肯定,在营造区域经济文化里的多赢局面,加强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构建特色少儿美术教育,萌生新的思考和契机,促进不同地区的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使各地区(农村、城市)和民族各自找到了、肯定了自己文化艺术创作的家园,以及怎样吸收和吸取哪些外来文化精髓来加强自己向前发展的动力,便是这次展览活动的目的。儿童作为人本意义上的未来,他们承载着新一轮“人”与“文化”的发展使命,为了引起人们对产生于这块土地上的已经失落正在失落的一切的关注,为了找寻更加便捷的途径,让这“一切”中的精华在现代少儿美术教育中得以顺畅继承和弘扬,也为了少儿美术教育本身的交流与发展,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参与进来——探索与研究少儿美术教育。儿童美术教育专家廖雨兵从怎样教育孩子和从那个角度教育孩子作了精辟的讲话,他首先指出了教育孩子,首先要培育好一大批专业的老师,你一个专家整年在外言传身教,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与其劳累奔波,不如把全国各地老师召集起来,集中培训和研讨。老师整体认知水平提高了,才能使大批学生全面提高素质。他指出目前我国小学的老师占大比例的是女性,女性以柔弱为其特性,这势必使教出的学生失去阳刚性,这是对儿童性格潜在的伤害,造成今后他们纵有一身知识,做起事来前怕狼后怕虎,没有闯劲。同时提出观点:要想教出有个性的学生,首先要有个性的教师。关于此,我会后单独请教了廖老师。我说:“是人,都有个性。”廖老师略思一会儿便回答:“生活在水里的鱼类,它们对水敏感,生活在山林里的走兽对山林敏感。我对烹调极为敏感,而对电脑很麻木,老学不会,烹调好,像我有一次教学生依据某一首唐诗的意境炒一道菜,学生做得真好,热情又高,买的买这,买的买那。可以说‘个性’就是你敏感的东西,它也是你的闪光点,你把它教给学生。其实美术是个大课堂,什么好东西都可往里面放,有些所谓‘负面’的知识也可投进来,现在城市还好一点,以前最忌讳‘性’教育,谈性色变……。”这也是的,记得我原教初二美术时,课本里有一幅《大卫》裸体雕塑,我观察到女生大部分把两页纸粘在一起,少部分干脆把此图划掉了。她们在优秀的雕塑面前首先是感到害羞和恐惧,而不是赞美和崇拜,这将对她们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广州美院教授陈卫和着重强调了形式与基础的关系,加强基础训练的同时,也要尝试各种表现风格,基础应是主流,形式应该多元化。说到此次交流展览,指出“交流的前提是首先自己要有东西,文化要有自己的根,方能彼此交流”。会后,我也单独请教了基础教育中的素描教学。他说:“现在学生主要存在认识跟不上来,因而画画时,深入不进去,画面老处于大关系状态。但也有一个怪现象:观察力强的学生,想象力弱一点,想象力强的学生,观察力不集中,能了解此现象,在训练学生时应该相互弥补,取长补短。
每次出来进行学术交流,在认识上、观念上都有一个提高,也只有不断地学习研究,人才有生气,知识的更新、吸纳、丰富,你的自信与自尊得到加强。站在公路旁面对奔驰来往的车辆,我明白了大城市之所以繁荣、发达,这些交通车辆正是它高速流动的血液,吐垢纳新,使整个城市显得年轻有活力,教育教学亦应如此。
家乡那边已白雪飘落,这里还有春的气息,回去吧!把这些新认识、新观念带回去,去耕耘属于自己的那一方沃土。
2005年1月5日
编辑:沈圣南(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