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有关大师的追忆
2005-03-29 16:36:00 | 浏览649次

有关大师的追忆

 文为群

                        

00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晨七时,著名的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库淑兰,拖着她久病不愈的疲惫身躯,与世长辞,离开了我们。她的去世,使旬邑文化史上殒。


大师祭

您走了。

您走在冬至将至之时,朔风呼呼猎猎,寒气袭人,为您含悲 ,为您呜咽。

您走在圣诞来临之前,飞雪洒洒扬扬,迷天漫地,为您挂孝,为您致哀 

二〇〇四年十二月十九日晨七时,您拖着久病不痊的疲惫身躯,与世长辞,离开了我们。

翠屏迷离含泪          豳水落魄失声

您的去世,使旬邑文化史上殒灭了一位天才艺术大师;您的去世,使我县民间艺术画乡失去一位栋梁。

在此,我代表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代表陕西省农民画协会,代表旬邑县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以及海内外关心您、照顾您、了解您的各界同仁、朋友、敬献真诚地悼念和悲痛的哀思。谨以为祭:

仰视灵柩, 拭泪不干 ,往事历历 ,思绪绵绵,言犹在耳,永隔人天。您我相识在二十五年前的一九八0年,是民间剪纸的情结,结下了不解之缘。您以爽朗、率真的情怀塑造出生动、鲜活的造型符号,那样的大气、洗炼。您以关爱生命、赞美自然的创作心态、竭力张扬色彩的艳丽与华美,极富节奏、恢弘灿烂,您以深厚的民俗理念和歌谣传唱,揭示出作品内涵丰富、情趣诙谐、构图饱满。在您七十岁以前,您以旺盛的精力,出色地完成了一幅幅优美的彩色剪纸,并利用剩余纸张将自己的窑洞装扮一新。展示出一所神奇而又美妙的艺术圣殿。四米高的巨幅剪纸代表作令世人震惊,让专家赞叹。于是库大师库大仙的雅号名满天下,不胫而传。

库老大娘,您一生饱经风霜,租耕佃山,历尽艰辛,受尽磨难。自我们相识以来,您老夫老妻二人远离子孙,自食其力,相依为伴。从此您有了清净的环境,安闲的心态,空余的时间。您全身心的投入,忘我的奉献;含辛茹苦,倍受熬煎。现实生活的真,伦理道德的善,大千世界的美,在您五彩缤纷的剪纸里有了强烈突出的体现。这里有属于您自由耕耘的乐土,这里是属于您自主翱翔的蓝天。您可以得心应手,您可以任意支配、任意调遣。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在您的剪下得到补偿、为之实现。于是,代表之作剪花娘子产生了。头戴风冠、身着霞帔,端坐在圣洁的莲花宝座上,或手舞银剪,把美丽撒满天下;或施舍灵丹妙药,将康宁普降人间。这是人神互幻,天人和一的思想升华;这是人的尊严、女性的高贵与华美,母仪天下的壮阔胸怀综合性的艺术再现。

库老大娘,您一生虽说物质生活上一直苦巴巴的,但是,您的精神世界却特别的富有。而且愈来愈令人羡慕和敬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您为大师,将近十年。其实您的名声在此之前,早已风靡海内外。

即使在您病重的一年多时间,中央美院75岁的老教授先后两次来看望您,期间中央电视台时空连线、西安美院、陕西美术馆、陕西电视台在您住院期间专程录制报道。大娘,您以出色的聪敏才智赢得了一位伟大母亲应有的辉煌,为旬邑画乡添彩,为旬邑人民争了光。为此,党和政府都时时关怀您,照顾您。20多年来的艺术生涯历程中,党和各级政府一直把您列为典型予以照顾和扶持。为您专款建陈列厅堂、盖房子,解决住院、生活上的经济负担。省、市领导百忙之中专程慰问您,就在您去世的先一天,县上领导还亲自带上救护车医务人员会同文化、乡党委领导关心您的病情。我由衷地为您骄傲,为您自豪。

记得前几天,县逸夫小学蒲公英课题组连同富村小学的孩子们前来探望您。望着稚气、可爱的孩子们一张张笑脸,您竟然拍着手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早年的一首儿歌,教孩子们跟着您唱:一把两把、绾莲绣花,待绣不绣,一百打六一口痰卡得您几乎岔了气。您拉着我的手说:娃呀,把咱那会子的劲都啊啦(哪里去了)吗?这是我最后一回强作乐哩,咋不得成啦!咋不得成啦(无希望啦)!我赶忙背过身去收住了眼泪。我的外孙女,小孙子竟是大声痛哭着同老太告别的。

大娘,请您慢走,别怪我的话太罗嗦,我知道这是咱娘儿俩最后的诀别。含悲陈辞,语无伦次,不知所云。

安息吧,大娘。您创造的辉煌成果,定当有人发扬光大,你的赫赫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史册,千古流芳!

(作者:文为群,中国民间美术学会会员,美协陕西分会会员,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农民画协会副主席,文化部命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优秀辅导员,旬邑县文化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

  



陕西省旬邑县人民政府负责领导:

惊悉贵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民间剪纸艺术大师、中国民间剪纸申报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才传承者库淑兰逝世,我谨代表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及剪纸界同仁表示深切的悼念和沉痛的哀思,库淑兰作为中国乡村劳动妇女群体剪花娘子的代表人物以及她天才的剪纸艺术创造将载入中国民族艺术史册、库淑兰的艺术精神和生命故事永垂不朽,我们希望贵县政府能继续关注库淑兰所代表的民间剪纸艺术、关注乡村妇女传承人,祝愿人民创造的艺术,生生不息,万古长青。

   



中央美院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乔晓光

陕西旬邑县政府库淑兰治丧委员会

沉痛哀悼当代著名民间剪纸艺术大师库淑兰。库先生的辞世是我国剪纸艺术的巨大损失、对此我们深表遗憾并致挽联:

剪纸娘子淑德标青史流芳百世,

妙手童心花踪伴白云精神永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中心   姜哲等

落了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艺术大师;她的去世,使民间剪纸艺术之乡——旬邑,失去一位业绩辉煌的栋梁。

我们为之哀悼、我们为之怀念。并献上极其真诚的缅怀,寄托自己的哀思。


一、发现大师

一九八0年,我们在民间剪纸活动的又一次普查过程中,意外的发现了年愈六旬,精明干练的剪花能手库淑兰。她心直口快,喜欢幽默和挑逗;她急性子,热心肠。操着一双小脚,遇事不停地来回小跑。由于常年在外爬沟溜渠,挑野菜、挖草药。长期的锻炼使她矮小的个头却显得格外的精神和硬朗。同老伴住在临沟边的两口旧窑洞里,过着,黄土高原山区农村老人们清闲而又单调的生活。

一本双面铜板纸装订的四开大册页,一卷五颜六色的彩色蜡光纸,突然出现在库淑兰面前。她激动了,她感染了。操起做衣服的大剪,不描不画,随手就剪。这是她的拿手好戏,因为从六岁起她就偷出母亲的剪刀,用树叶为小伙伴们剪花草玩呢。逢年过节,娶媳妇、盖新房,村子里,亲戚中剪剪绣绣的事那一个能离得了她猴桃儿(她小名叫桃儿,小时爱玩爱闹出了名。所以人们叫她猴桃儿。)。一本册页的里里外外被她剪贴完之后,兴致一发不可收拾。索性,在她居住的窑洞里,从窑顶到墙壁满满当当贴了个遍,上有太阳、月亮、星辰、飞鸟,四壁有:石榴树、牡丹花、葡萄树下窜动着猫逮老鼠,大红三屉桌上摆放着黑籽红瓤的西瓜牙。炕头正中是装扮艳丽的美女——库淑兰后来称她是剪花娘子。各种二方连续的花枝图案点缀着炕围。是那样的畅心任意,与大方神奇。仿佛永泰公主墓窟壁画,犹如敦煌莫高窟艺术殿堂那般辉煌奇特。显示着简洁洗练的独创符号;张扬着富丽华美的色彩对比;蕴籍着丰富的民俗理念传承;她洋溢着流畅的节奏、乐观的心态和诙谐的情趣。我为之震惊、为之冲动。自认为是多年来在民间美术挖掘、抢救中,找到的一块弥足珍贵的金矿,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二、塑造大师

库淑兰生活在渭北黄土高原,这里是的发祥地。民风淳朴,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古老的民俗理念,通过民间习俗代代传承。乡村劳动妇女的智识和巧思,更是依靠母辈的耳濡目染,口授心传。加之自己的勤习苦练,心领神会得以传承与发展。库淑兰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的天才艺术大师。她有着深厚的剪纸功力和刺绣功底。她性格开朗、活跃;从小积累了很多朗朗上口、美妙而神奇的歌谣和古经,使她心怀宽广,对生活、生命充满欢乐和赞美;对世态、人生极尽幽默的揶揄和讥讽;对未来、理想寄托着无比的憧憬和希望。为此,她的一生尽管有着家庭、婚姻、子女等等、等等的不幸福和不尽如人意,然而,她都能逆来顺受,转悲为喜。以海量的胸怀包容一切,化解一切。她是贫苦农民伟大母亲的典型代表,她是山里优秀女人的骄傲。回忆大师生前的点点滴滴,漫长的人生曲折与艰辛,不由我无比的激动与伤感而显得心促气躁。

  然而,,冷静的回忆库淑兰同我交往的25年历程,是她人生历史性的转折。在步入大师的进程中,不能没有生她养她的这块土地;不能忽略在她周围承先启后,陪伴她一起构建旬邑剪纸队伍的组织者、辅导者、扶植者以及广大的妇女创作群体,所营造的艺术氛围;更不能忽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民间热掀动的历史潮流,海内外不少专家、学者的造访、呼吁;全国各地传媒的报道与推介,无疑将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早在1982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见到她的剪纸册页后,连声称赞其为了不起的农民艺术家,原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系主任杨先让教授撰文说:同时,我又感到,如果没有旬邑县文化馆和文为群同志的辛勤工作,库淑兰的艺术很可能永远被埋没,我们也永远不会见到那五彩缤纷的、充满欢乐气氛的、千姿百态的、美妙而神奇的剪纸作品。原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靳之林教授则多次来信鼓励我说: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你为旬邑县民间美术事业的开拓,竭尽全力,做出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库淑兰这一朵花的开放,是在你们辛勤劳动和富有经验的高层次辅导水平浇灌下的结果。专家的鼓励,有其良好的心愿。然而我们从中得到了无形的支持与鼓励。尤其是对库淑兰创作风格的确立,制作手法的强化,个性的张扬与精神的释放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全方位的开发和塑模。以上种种在大师的身后显示着不可或缺的时代光环。


三、解读大师

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意识形态的民间剪纸艺术,库淑兰的剪纸创作没有透视原理,没有造型观念。而是通过自信和天才的敏感,在二维空间平面构图中运用不同颜色蜡光纸的粘贴,以及明快、鲜活的元素符号的构架,形成超越三维甚至四维空间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饱满、和谐与灿烂。以下有几个例子,形象地说明思维理念的不同,产生出表达手法上的奇异。

:她剪的屋顶分明是个三角形,她却反问道:啥叫三角形呀?房顶上边是尖的,房檐口是平的,不剪成这样子你说怎么剪?同时她还理直气壮的指着两个像叶子状的东西说:这是房后边的两个角角么,你听嘛:里面拨灯外面明,四角吊的是金铃,风吹金铃当啷响,南无佛,阿弥陀。出自同一理念指导的花瓶,瓶口是圆的,瓶底是一条直线(平的)。一堆瓜子,从上而下一粒一粒互不遮挡,成三角状,而上边是尖的,下边也是平的……

大娘,您在配色上有什么讲究?”“没讲究,胡配哩;为主的色配上些,其他的配成下色子嘛!

  那么,什么是上色,什么又是下色子呢?

  放在一搭,鲜亮的是上色,不鲜亮的不就成了下色子嘛。

  大娘,您剪的男人,为啥都穿的花衣裳呢?她哈哈一笑说:好看呀!剪下花草是让人看了高兴哩么,黑糊糊的有啥看头!当我问起那众多的侧面人头,为啥全是正面嘴巴时,她瞪着疑惑不解的眼神问:嘴嘛,还有啥正的,侧的?

:在库淑兰和当地一些老年妇女中,认为太阳是女人变的,月亮是男人变的。女人怕羞,手拿一把绣花针,你要是看她,就用绣花针刺你的眼睛;月亮胆子大,晚上出来陪着人们劳作、乘凉。同时,在库淑兰的眼里,电灯泡、蜡烛台、莲花灯同日、月、星辰一样,是能给人间带来光明的神灵,所以经常在她的剪纸中出现。她还作诗(歌谣)道:个个神灵有人敬,无人敬我太阳星,天上无我太阳没昼夜行,地上无我太阳不收成。

如此等等,造成我们观赏库淑兰作品时的抽象与神秘。在我们常常感到神秘莫测和不可思议问她时,库淑兰却总觉得十分合情合理,理所当然。库淑兰的代表作煎花娘子的解读,以及她所有剪纸中呈现出的既古朴、又艳丽;既传统、又现代的艺术特征。则需要我们从艺术学、美学、民俗学、妇女学、地域文化学等等诸多领域的涉猎与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讲,这又是库淑兰留给我们一笔极待开发的财富资源。

追忆大师,感慨万千。她展示出的艺术魅力,将承前启后,发扬光大;她创造的辉煌业绩,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艺术史册,千古流芳。





编辑:沈圣南(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