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湘西原生态综合材质与儿童民间美术创作异化
2004-11-11 22:52:00 | 浏览1107次

湖南省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徐锋



2002年春,湘西自治州的部分小学美术教师在省、州儿童美术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对湘西自治州苗族、土家族的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作了详细周密的调查,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湘西民间美术图片和实物,根据学校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将不同的湘西民间美术资源合理开发运用,分别引入美术课堂教学实验,找准切入点,探索具有本民族特质可持续、可推广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方式。自2002年春天到2004年春天,这些学校学生创作的本土民间美术作品先后在广东美术馆、中华世纪坛、湖南省苗学会第五届年会、中国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暨阶段性成果交流会上展出,每一次展览都是观者趋之如潮,引起有关的专家关注。国内外的新闻媒体、报刊杂志为这些学校儿童民间美术的学习和创作进行了专题报道。如今,专门介绍湘西自治州学校儿童美术学习和儿童民间美术教学的“儿童与民间美术”网站正在紧张的建设中,不久将会与大家见面。一块如此老、少、边、穷土地上的儿童美术学习和美术创作咋会引起如此的翰然大波?

湘西民族民间文化亲和力下的湘西儿童美术教育与湘西儿童民间美术创作异化

有学者说民间美术是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是一种母体文化,自远古时代出现的石器用具到现今的各类臻丽工艺瑰宝,每一种民间美术都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极具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湘西自治州是土家族苗族聚居地,据史料和考古可知,湘西的土家族和苗族远古时期就生活或迁居于此。不管是土家族还是苗族,都被统治者称为“蛮夷”,不可王化。特别是湘西的苗族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处在被压迫的地位,过着水深火热的日子,一道苗疆边墙和土司长城,形成“苗不出疆,汉不入峒”的封锁环境,促使苗族本民族文化不受外界干扰,承袭着祖先遗韵慢慢发展,充满了原始、神秘、梦幻、美丽,这种文化的发展、延续,建构了湘西苗族民众的心理素养,果敢秉直,勤劳明礼。

湘西自治州土家族苗族有本民族语言无本民族文字,文化的传承主要靠祭祖娱神,口头传说,建筑、服饰、山歌等形式来进行。为摆脱人为的和自然的灾害,寻求美好生活,苗族人民娱神祭祖,祈求神灵和祖先的护佑,美化生活,永远平安。也因为这些,丰富了湘西民间美术资源,具有了本民族特质的民间美术表现形式,在总体的民间美术领域中独树一帜,开辟了特有的心理素质、感情气质和思维模式的民间美术哲学、艺术、造型的完整体系。湘西民间美术属三苗部落文化和楚巫文化、中原文化的溶和体,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在国内外影响深远。湘西民间美术较为常见的是锉花、服饰、刺绣、印染、木雕、民居建筑、生产生活用具,这些民间美术品在频繁的湘西民俗生活中出现,源源本本地影响湘西儿童的认知和思维。湘西儿童虽为崇山后代,但由于城镇差异,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不一,构建的文化心理素养不同,同样出现城镇儿童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不一样,但他们情感的表述却一样,这或许与受湘西民间美术这一母体文化的感应分不开。依据不同的综合材质,以儿童自己的情感表出,勾勒出湘西民间美术的影子,其中的幼稚、原始、天趣盎然,在中国儿童美术作品中耳目一新,更多的专家则发出感叹,这是儿童画的思维变迁,是一种儿童绘画的异化,褒贬不一。其实,这是儿童绘画的一种学习过程,刺激思维、激发兴趣的学习过程,培养儿童另一类学习思维的过程。湘西民间美术母体文化的影响和湘西儿童民间美术的学习、传承、发展的小学美术学习课题研究,不是塑造新一代的湘西民间艺人,而是培养另一代极具民族气质和情感的人才。

原生态综合材质的运用,恰如其分的刺激儿童的创作欲望和儿童学习兴趣,儿童民间美术创作的情感表述

人类在儿童即有美术,这是儿童美术教育专家共有的认识,儿童美术才智的充分发挥,刺激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刺激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方面的,其结果有好有坏。湘西儿童民间美术学习中的原生态综合材质的刺激,是运用不同的原生态材料,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感官,促使他(她)们大胆的创造和完好的美术心理素养的形成。

综合材料的含义,香港李志雄老师说“是在同一书面上运用两种或以上绘画的材料进行创作的艺术作品,将性质相似和不相似的材料综合在一起的大胆尝试”。那么,湘西原生态综合特殊材质又指的是什么呢?众所周知,湘西属大山区,大山里的土石、草木、树叶、果种,菜园里的瓜果、蔬菜,农民的农副产品、生产用具,家中的生活用品等等,都属湘西儿童民间美术创作原生态综合材质的范畴,每一样原生态的综合材质实际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有很大的亲和力,儿童可在有意无意间与这些材料零距离接触想象创造。山区里的孩子喜欢用泥巴、木碳,在石板、墙壁上刻画出奇奇怪怪的形状,办“嫁嫁娘”用田里的油菜苔去皮,折断摆成大碗大碗的佳肴,时不时还在菜里放几朵油菜花、草籽花配色,光着屁股跑到田里抓几把黄泥,三下两下捏出个人……

湘西儿童民间美术创作常用的原生态材质可以随手拈来,材质的选定、发现和巧妙组合,这需要指导教师和儿童一起去研究去完成。各学校美术教师与学生从山里采回树兜、木棍、野竹、芭茅杆,到锯木厂拣回奇形怪状的废木板,收集稻草、树叶,购买农村农民的生活劳动用品,如斗笠、捣衣服的棒槌,就连湘西民间生产的草纸(冥钱纸)也被拿到教室里。原生态综合材质的发现和选定后,将其带入课堂,又如何与儿童民间美术学习、传承和创作结合,各实验学校从各种不同层面进行探索。用陶泥烧制各式民间的傩脸,用芭茅杆编人物、动物,在岩石墙壁上创作湘西苗族土家族民族服饰纹样,在木板、木柱、木兜上描出湘西民族氏族起源图腾、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图样和儿童心灵的地图绘画,将斗笠、棕榈、毛线、白布、各种水粉颜色,进行捆扎、描画,有机的组合、简化,做出一头头的乡间狮子,让学生自己舞弄……所有这一切超常的民间美术学习、创作、传承、发展,不再是泥巴、木炭无意地涂鸦和办“家家娘”的好玩,而是打破了教科书里面简单的循规蹈矩的民间美术学习的条条框框,综合特殊材质巧妙地用于学生课堂教学,材质与材质的有机结合可以给儿童一个想象思维立体扩展空间,在这样立体的空间度里,儿童的情感表出是积极的、主动的,冲破了一切定式的思维阻扰,这种大开大合的特定情感气质的形成会有益儿童终身。

民间性、民族性、儿童性——民族民间美术与儿童民间美术创作形式的转变

人类在创造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创造了艺术,首先就是民间美术,民间美术品大都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本色质朴,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乡土性、地域性。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的因素又造就了民间美术的交融性,很多的民间美术造型语言和表述含义有约定俗成的固定定式,其中的定式是千百万民间艺人千百年的实践经验智慧的总和,很多研究者把儿童绘画造型和民间美术造型两种不同的定式混为一谈,是一种极不负责的错误说法。儿童的绘画因年龄特征、个性品质、美术素养能力的形成没有一个固定的程式,绘画情感表述比较轻松自由。

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受到挑战,不能为了保存传统文化而阻止广大群众生活方式的转变 。诚然,品种灏如烟海的湘西民间美术也在现代化进程中,慢慢消失。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场头市尾,卖锉花的苗族妇女支开黑布伞,倒铺于地,摆上精致、洁白的花,在黑底布的衬托下,花纸显得格外明晰、醍目,吸引着苗家姑娘们争相选购,此情此景在湘西苗乡集市随处可见。锉花原本是湘西苗族民间美术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剪纸艺术中的浅浮雕艺术品,是湘西苗族文化的主载体,是苗族民间绣制品和银制品的“粉本”,是湘西苗族氏族部落起源图腾标记,是湘西苗族民族的标识和文化的记忆。湘西苗族服饰的发展,曾将湘西锉花推向发展的顶峰。清朝“改土归流”前苗族服饰不分男女,一律穿家织的“色彩斑斓布”花衣、着白褶裙、蓄长发、包花帕、穿船形花鞋,以后服饰变革,开始穿汉装。改革开放后,受新文化教育观念的影响,生活劳动方式的改变,不同现代文明信息的传入,极具本民族特征的服饰文化逐渐消失,“苗家姑娘们争相选购锉花”的情景不能再见到。在湘西民间美术调查活动中,发现民间锉花艺人们大都“封剪、封刀”改行做其他生意了,只有在偏远的山寨里的老艺人家里还存有十几年前没有卖出的锉花。

怎样解决民族民间文化的保存问题,政府,旅游,文化,教育等有关部门通过不同形式来加大力度进行,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融进新时代,找准新定位,再作新创造。湘西自治州是少数民族地区,是传统文化的沃土,有浓厚的适宜于传统文化生存的环境,可化传统文化“基因”,全方位地影响人们的心理、气质、思维方式。在一些苗族集居地,当地政府要求苗族人民讲苗语,教学用苗汉语同时进行,穿本民族服装,服饰纹样还是祖先流传下来的,图案不再依靠锉花做绣模而是用手描花,绣花全部用机器针扎。

湘西苗族民间美术与其他地方民间美术一样并没有自己独立的固定的价值体系,在自然状态下,又与当地民众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伦理道德观、历史知识与现实知识联系在一起。湘西儿童本土民间美术的学习,以本土厚重文化积淀为基调,摒弃了刻意的追求技法的掌握,而是注重文化的理解和学习过程的感受,更不能将其价值取向定格为传统文化承担后继力的保障。教师的教学空间可以拓宽,借助现代媒体设备,引导儿童到民间艺人创作室、民间美术陈例室、民间文化博物馆收集、发现、触摸本土民间美术。降低民间美术学习的教学目标和难度,以点带面,选取极具湘西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为学习突破口,允许儿童民间美术创作个性的自由张扬,创设情景,鼓励儿童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表现内容、表现材料、思维方式的异化,最终促使儿童的民间美术作品不是光怪陆离和封闭民族文化的折射,而是一种民族文化新形式的转变。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因地理环境,民族生活习惯,心理素养,情感气质表述的不同,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丰富的美术资源,如何很好的开发利用本土美术资源,结合民族地区儿童心理特征探索可行性、可持续、可推广的具有民族特质的教育模式和评价方式,湘西自治州的美术教师与大家共勉。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学生岩石民间壁画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民间木头彩绘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传统锉花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学生舞弄自己做的狮子和草龙


编辑:刘洋洋(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