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首大学师院附小草纸锉花
徐锋
锉花,在湘西习惯称扎花、样花。锉花是湘西苗族妇女绣花的底样,制作方法有用剪刀铰成和用蜡油盘托纸、小刀仔细戳镂而成。两种方法需用细针在纸面上刻扎许多针孔或刀痕路线,提示重点和绣法。这样制作的花纸,唐以前就已产生,早已流行全国。苗家人的锉花,具有自己的艺术特点,造型古朴深厚,表现手法常见的是花中有花,花中有鸟,鸟中有花,即把鸟的造型与花的形状结合起来,生动地描绘出鸟在飞翔与花在迎风飘荡的一瞬间。这种通过对大自然的细心观察,以自己民族的审美追求,同时结合刺绣的要求,把要描绘的对象,通过提炼,加工、集中、变形,而独树一帜的锉花与北方造型明快,刻制线条粗壮有力的窗花、江浙一带细微清秀富丽堂皇的剪纸形成强烈对比。
从表现题材看,湘西苗家的锉花多是民间熟悉的传统纹样:如反映家庭幸福愿望和发展生产的有“喜鹊噪梅”、“双凤朝阳”、“五谷丰登”、“瓜秧绵绵”、“双狮滚球”、“双龙抢宝”等;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有“鸳鸯戏荷”、“鱼水相怜”等;表现吉祥幸福的有“石榴多子”、“万字花”、“荣华富贵”、“福禄寿禧”等字纹图案。富有浑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艺人们大胆地运用夸张,概括的手法、巧妙地把所表现的对象加以必要的变形处理,着重刻划动物、花卉的精神,以神传真、不受自然形态的拘束,从而使之主题更加突出,造型更加完美和富于装饰性。
湘西苗族服饰及造型,追溯到清代,变化较大,从流传下来的图画和文字资料可以看出,清以前的湘西苗族服饰繁冗,男女差异不大,这为湘西苗族锉花和绣花的繁荣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苗族服饰宜分男女,清服经苗族借鉴,去繁求简,就有了如今胸前花,衣袖花、裤脚花、围裙花、白衣袖花的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了。
在场头市尾,卖剪纸的苗族妇支开黑布伞,倒铺于地,摆上精致、洁白的花,在黑底布的衬托下,花纸显得格外明晰、醍目,吸引着苗家姑娘们争相选购,此情此景在以往的湘西苗乡集市随处可见。自清代“改土归流”,“服饰宜分男女”,湘西苗族服饰男女由一律家织的“色彩斑斓布”穿花衣、着白褶裙、蓄长发、包花帕、穿船形花鞋,而开始穿汉装。服饰文化的变革,引起湘西一系列的民间文化发展变化,有的在这一次的变化中发生变异,有的被淘汰消亡,有的艰难的承袭祖先的东西生存着。湘西苗族锉花首当其冲的遭受冲击。泸溪踏虎的锉纸是湘、黔、川、渝边境的佼佼者,到了黄靠天这一代已是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苗疆边墙的拆除,苗汉人民心理鸿勾的淡化,汉文化对繁华苗族集聚城镇的吞侵,借以手艺绝活为生的艺人们,不得不离开心爱的本行,另谋生路。黄靠天也不例外,抱着祖辈五百多年的蜡盘托,窜寨走户,走刀锉纸,买艺为生。踏虎的锉纸一度走入潇条。
改革开放,湘西农村妇女思想解放。孙雀东南飞,山区青壮男女外出打工淘金,留守族就只有老人和儿童。淘金者在沿海地区接受新的观念和思想,已不愿意再织家织布、绣花、打鞭子、赶边边场。湘西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的发展步入意想不到的低谷。
为发展、传承、抢救湘西优秀民间文化,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育、文化、旅游部门作了大量的工作,州内外专家学者,湘西州部分中小学小也积极参与进来,承担起传承湘西民间文化的使命来。
2002年春,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小美术组,在州教科所美术教研员刘宇新老师指导下,把湘西锉花作为本校美术教学的研究课题。开始,学校美术教师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苗族集聚的吉首矮寨,花垣麻栗场,凤凰的腊尔山、禾库、山江、阿拉走访,收集当地锉花艺人的作品。很遗憾,在这些地区的留守族中知道锉花的人并不多,且大都是苗族老阿妈,她们感慨地说时代变了,人们不喜欢那东西了。在凤凰县城虹桥桥头,我们见到了由腊尔山和山江苗区来的几位老艺人在卖自己的锉花,生意冷清,偶尔有游客来询问一下又走开了,买锉花已不再是“苗家姑娘争相选购”的事情了。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小是州府所在地的一所名校,也是湘西州的重点小学,学生主要是苗族和土家族。虽为崇山子孙,苗族后代,因为环境的改变,他们连自己本民族语言都不会讲,就更谈不上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在课堂上、美术室里我们将收集到的锉花作品一件件如数家珍地拿出来让学生看,摆在这些学生的面前,他们同样会激动,白花黑底,远远地就可以冲击学生的视觉。拿在手上,锉花的刀刻痕印、针锥清清楚楚,学生可以细品触摸,惊叹艺人的技艺高超。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借助现代化教育手段,通过拍摄图片、网上资料下载,从苗族的历史、服饰、建筑、饮食、民俗、文化等等方面,用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本民族的理解认识从无到有,并联想到逢年过节苗族人“扎春”、“打粑粑”、“四月八”、“椎牛祭祖”、“百狮会”的美丽。一头头狮子乐癫癫地爬上高桌,一只只鸟儿枝头鸣唱,一朵朵鲜花迎风开放……在学生的刻刀下栩栩如生,耀然纸上。可是,这种纯民间的刻、剪、锥和题材表现,在很多地方阻碍学生自由思维的发展,学生渐渐地热情冷却。
怎么办?我们在教学思路和材料上作文章。
在省城谢丽芳老师的帮助和支持下,学校同州教科所刘宇新老师研究,决定用湘西苗寨生产的草纸来做锉花。草纸在民间是用来作冥钱的,分人工生产和机器生产,都是用山竹、芭茅竿、稻草、石灰水浸泡、去色,石碾碾碎加工而成,只是在最后一道工序上各自不同。机器生产用的机器实际是由现代造纸厂生产里的机器改装的,出纸是一卷一卷的,纸面平滑厚度不均,烂洞多,又加上厂家为了追求利润,在碾料时加上一些废旧纸盒,马粪纸,这样的纸颜色有点杂且丑,纤维短,僵硬,手感差,但可以用来制巨幅锉花。手工纸则是造纸师傅拿木耙在纸浆池里搅拌后,用一米二长、六七十厘米宽的竹帘放入纸浆里,两支手轻摇竹帘,使纸浆纸料沉淀均匀而做成的纸。这样生产的纸,纤维交错纵横合理,色泽舒服耐看,纸面平滑,厚薄一致,并发出一定的香味,特别是这种草纸的纤维绵长,最易拉、扯、撕、剪、挖、刻,学生最喜欢。
如何把特殊的原生态材料和民间锉花的造型、技法,同儿童的创作心理相溶和,使儿童能自由的表出情感?在学生熟识了传统锉花造型语言的基础上,我们便为学生充电,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展示中国乃至世界上的民间艺术—— 剪纸、岩画、木雕、根艺、脸谱、泥塑、图腾等等,使学生横向地了解,吸收各民间艺术的精华,丰富锉花表现语言。草纸拿在手上,闻其香味,触其质感,学生的创作欲膨胀。撕、拉、扯、剪、挖、刻,儿童不要借助更多的辅助工具,也会让一件造型怪异灵动的锉花作品诞生。基于材质的特殊性,学生会在传统的锉花技巧上发明创造。如苗族锉花中刻线,与摁压的力度有关,学生很难掌握,而在草纸锉花中学生就可用指甲、硬物画出,或用手指抠戳或用各色毛线代替或用彩笔墨线画出,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针锥”是锉花的点睛之笔,学升用牙签、笔头、指头在草纸上“针锥”,“针”出的人物,动物五官、花蕊,造型稚拙、生动自由。学生的草纸锉花的造型已趋原始化、儿童化、怪异化、独立化,古代的、现代的、未来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心里想象臆造的形象都会在儿童的手里撕、扯、拉、剪、挖、刻中脱落出来。
草纸锉花教学是我们学校美术教育传承湘西民间文化课题研究的开端,其中的许多思路和发展还待理论考证,我们会继续努力。
编辑:刘洋洋(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