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小 徐锋
2003年8月,“蒲公英行动”推进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专项课题组,湘西实验点六所实验学校的美术教师在专家组谢丽芳老师的带领下,对湘西自治州苗族的民间美术、民俗活动作了详细周密地调查。
赶 秋
立秋日这天,课题组的老师们顶着酷暑烈日,来到有东方锰都之称的苗族集聚地花垣县民乐镇,参加了湘西苗族人民在那里举行的盛大活动:赶秋。赶秋是湘西苗族人民的大型喜庆节日,节日活动有五天。每年的立秋日为赶秋的开始,也是节日最热闹的一天,场地一般定在逢立秋日赶场的寨子,寨子里的苗民会自发的组织起来布置场地,以最大的热情迎接远方来的客人。以后几天则在其他各村寨或逢场的地方自行举行。民乐赶秋这天,人特别的多,十里八乡的苗族人民身着节日盛装或坐车或步行赶来看热闹,周边地区县市的凤凰、吉首和贵州省铜仁、松桃等地的苗族同胞也爬山涉水前来祝贺。活动多,内容十分的丰富,唱拦门歌,喝拦门酒,苗老司法事表演,唱梯玛神歌,接龙,椎牛祭祖,坐八人秋,爬刀梯,舞狮子,玩龙灯,武术表演,对山歌,赶“边边”场等。赶秋实际就是湘西苗族民间文化的大盛会。
锉 花
苗族的文化传承主要靠口头故事、民间传说、锉纸、剪花、服饰、山歌、祭祀、梯玛神歌、禁忌、武术等等。锉花是湘西苗族民间美术特有的一种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区域文化特色,和其他地方剪纸有着质的区别,北方窗花和江南江浙剪纸是用剪、铰的手法,以块、面构成的的平面艺术,湘西锉花是“锉”出来的,它的锥点和锉印压痕是苗族绣制品穿针走线的揭示,锉花是一种独立的浅浮雕艺术品。作为湘西苗族绣制品和银饰品制作的“粉本”,锉花到底起源何时和何种原因,因苗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又长期处于“苗不出疆,汉不入峒”的封锁环境,便成了锉花研究学者解不开的谜。有学者拿湘西的“钱纸”(冥钱,用圆锉锉钱印钱眼标记)、椎牛祭幡、傩坛吊挂与锉花比较,认为锉花的起源与这些存在某些关系。这种锉印的最早引进和和用意何在,无法确定。
基于锉花的功能,考虑到锉花是纸品,不易保管,绣花时容易弄碎,纹样受工艺限制。十九世纪末,原古丈葫芦坪(现属保靖县)石老二在北京从学不得志,改学绘画,回乡卖艺,开始画描花,“执小号毛笔蘸上山里掘出来的石者兑骨胶磨制的颜色描绘于蓝、青深色布上”。
花 衣
苗族服饰纹样的神秘寓意,一直吸引众多的民俗研究学者和美术设计研究者。
苗族《古老话》说,巴阿是古代雕题文身的大题,用木刺刺破肉皮,涂以朱砂,描出蝶、龙、凤、夔之花纹,躲避夔、龙之害,并驯服夔、龙。濮人子孙南蛮掌握桑蚕之术,借以朱砂于帛上描出龙、凤、夔、蝶、鸟、花草虫鱼的纹样作伪装,以谋生存。到了骨针铜器时代,南蛮挑纱织花,龙、凤、夔、蝶、花鸟虫鱼便就成为她们喜爱的纹饰图样。
蝴蝶和鸟是湘西苗族服饰里最多出现的纹样。《苗族古歌》说蝴蝶是苗族的始祖起源,是美丽和自由的象征。枫树生妹榜,枫树生妹留,妹榜妹留即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孵了十二年,孵出人类始祖姜央兄妹和雷公、龙王、蛇、老虎、大象、水牛、蜈蚣、妖怪、蛊毒等动物和鬼神。蝴蝶图腾崇拜的母性化,服饰里的蝴蝶也就女性化,“蝶化人”、“蝶化树”、“蝶化草”、“蝶化花”、“蝶化果”的“蝶恋式”纹样造型应运而生,变得复杂而丰富。鸟的动态夸张,形体简洁,又不失各类鸟雀的基本特征,品种主要以锦鸡、燕、喜鹊为多,基本为欲扑凌跃起,昂头之状。这种动态有何喻意?在吉首市大兴寨和凤凰县山江问一些锉花能手和绣花女,她们回答很简单:好看。可学者们就不这么回答了,认为〈〈山海经.大荒北经〉〉说“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鸟是苗族始祖部分部落的图腾崇拜,是男性的阳刚象征。龙的威严是帝王权威的象征,在绘画和雕塑中是藐视一切的,在苗族服饰里,龙和猛兽狮子、老虎一样被溶进花草“植物形”里,他们的头、尾、爪全部转化为花、草、叶等的植物形。
“苗乡椎髻女,亦有巧于人”,春秋时期的湘绣、蛮绣同出一辙,同源古代濮人的雕题文身。只是后来湘绣,绣品走向针线精细,形象逼真。蛮绣仍保持濮人后裔挑花、织花对称的原始风格,技艺走向幻想,色彩鲜明,针线粗狂。湘西苗族绣花,因各地针法不一,风格也存有一定的差异,有先锉花绣模后丝线的“平绣”,饱满粗狂的“辫绣”,宽绰、粗放的“牵绣”。绣花的内容及色调因苗族居住的环境和其他用途不同而表现不一,长居山寨的喜欢花草、雀兽,以绿、蓝色为主,久住溪边的因经常捞虾捉鱼,鱼虾在绣花里就出现的最多。团花牡丹、凤凰在床单被子里占主体位子。星星、月亮、佛塔寺庙、八卦、几何形图案等是苗老司绺巾里的神异精灵。老年人服饰多为青、蓝冷色,年轻姑娘多红、绿活泼色。儿童戴狗儿帽,穿虎头鞋,现在很少见。
银 饰
湘西苗族妇女特别喜爱戴银首饰,因为它是吉祥,富有、美丽的象征。在赶秋节上,我们看到当地的苗族妇女从头到脚全身缀满了银饰品,走起路来叮当有声。《述异记》说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四手,耳鬓似剑戟,头有角。”蚩尤的这种形象特征是古代苗民氏族部落首领穿着装饰,这种造型狰狞凶恶的装束在心理上使对方见之畏惧,屡屡使蚩尤的巫术和御敌成功,敢与轩辕氏平分秋色。湘西苗族妇女喜爱银首饰与蚩尤的装束和氏族崇拜存在一定的渊源关系,银帽顶插上如牛角似的装饰和各种银花可以说明这一点。苗族妇女戴的银首饰分头饰、颈饰、身前身后银饰、镯环。头饰银帽是大富人家才有,有的是一个寨子才有一顶,相互可以借用,其他的如大平帽、插头银花、颈饰轮圈等只有在盛大节日赶集做客才戴上。手镯耳环则是苗家妇女常戴的饰物。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苗族妇女戴银饰品的盛行之风已为过去,大件银饰品逐渐消失。
石头屋
湘西自古就有“内地边区”之称,战乱频繁。黔楚苗疆,修筑边墙是明清政府为抵御苗族起义而设置的军事障卡。边墙由凤凰县黄合乡黄合村和贵州铜仁交界的亭子关起往北到吉首市的马颈坳镇喜鹊营,全长近四百里。其间修筑有军事据点、哨卡、碉楼、烽火台,长年驻军。边墙的用料,就地取材,开采山石,经岩匠用铁器敲凿成形,然后由士兵和当地民工肩挑杠抬,在苗疆山区堆码起一道苗汉人民的心灵鸿沟----南方长城。沿苗疆边墙,苗寨里的房屋建筑,全部为土、石、木结构。殷实富有人家,修有堡家楼,一旦战争暴发或遇贼匪攻击,家人和寨子里的苗民会集中到保家楼里,顽强反击。这些大富人家的住宅外观装饰和内部陈设,都体现了当时当地的最高建筑水平和艺术设计,四合大院,实为苗汉文化的交融。苗族农家房舍具有本民族特点,吞口式布局,吊脚楼的结构,土石墙小青瓦。苗民的村寨依山而起,寨堡一体,形成战斗堡垒。寨堡里的巷道为T字形布局,各条巷道道道相通相连,这样可以诱敌深入,迷惑敌人,就地歼灭。这种苗汉磨合式的文化结合的苗族建筑,实为苗族人民对苗汉战争的无奈叹息。
巫傩文化
巫傩文化在湘西苗区十分的盛行。这与湘西苗族的民族、心理环境分不开,与湘西民族民众文化相关联,湘西苗族自古被称为“蛮夷”,不可教化,一直封闭的生活在大山的屏嶂时,不断遭受虎狼和汉人的侵袭,形成了独有的区域性民众心理素养和文化习俗,为解脱人为的、自然的灾害之苦,向往美好的生活,巫傩活动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巫教相信“万物有灵”、“崇拜万物”,敬鬼敬神,并不断吸纳佛教、道教、儒教精华,“行善积德、惩恶扬善”。巫教掌坛、佛教唱戏、道教施法,儒教说理,四位一体形成傩文化。傩愿是当地民众的心愿和美好的期望,请傩、还傩愿活动就十分的人性化和热闹,设傩坛,做傩坛吊挂,戴傩面具唱傩戏,可由一人独唱,也可由数人共同完成。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湘西苗族文化的神秘与其地域和当地民族民众心理素养、氏族崇拜有关,奇风异俗丰富了湘西民间美术资源,使湘西的人文景观多姿多彩。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湘西民间美术资源严重流失、消亡。推进湘西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传承与发展意义重大,是我们每一位从事儿童美术教育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
编辑:刘洋洋(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