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锋
苗区边墙
一道边墙,将湘西的苗族隔出“生苗”和“熟苗”,这也是当时统治政府的无奈。“生苗”就是没有被“王化”的苗区苗民,“顺苗”,统治者称顺民,实则为汉苗杂居之地。顺苗一般都在政府的造册典籍之例。
黔楚苗疆,修筑边墙是明清政府为抵御苗族起义而设置的军事障卡。边墙由凤凰县黄合乡黄合村和贵州铜仁交界的亭子关起往北到吉首市的马颈坳镇喜鹊营,全长近四百里。其间修筑有军事据点、哨卡、碉楼、烽火台,长年驻军。边墙的材料,就地取材,开采山石,经岩匠用铁器敲凿成形,然后由士兵和当地民工肩挑杠抬,在苗疆山区堆码起一道苗汉人民的鸿沟----南方长城。边墙高丈许,宽可并排跑四马,在向着“生苗”地界的墙体上,筑有箭垛、哨眼,而靠“熟苗”区则没有,这是军事上的需要,也是从节约工时和材料上的考虑。这种结构与现在为了发展旅游事业而在凤凰县拉毫村边墙遗址修起的南方长城大相径庭。
沿边墙左右,明清政府统治者在“熟苗”区内的山顶上,建有四周全部用青石板垒砌的边墙,再在边墙封闭的山顶平地上纵横交错的修建起青石板屋,屋顶青瓦和用薄石板作瓦相间,十分的漂亮。这种建筑是用来驻兵的兵营,当地人叫营盘。舒家塘古城堡王坡营盘是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营盘。营盘开有东南西北四个门,现在只有一个门保存的较好,大块的条石横在门顶上,驻兵的房屋遗址没有发现,营内已是周围村民放牛的好地方。
在木林塘(塘是驻守湘西苗疆的军事单位)山顶上也有和王坡一样的营盘,不同的是有两道边墙。第一道边墙开有东南西北四个门,烽火台多个,哨眼、枪眼还在。沿第一道边墙到第二道边墙之间环山的圆圈内全部是兵房。第二道边墙只有一个门,墙内是一块平地,可能是演兵场。站在第一道边墙上就可以看到黄合营、王坡营盘和周围其他村寨。王坡营盘内没有发现兵房遗迹,有可能他只是一个较大的哨所,报告军事信息的转接点,因为繁华几百年的舒家塘古城堡就在它的下面,兵力可能养在城内。从地理位置和边墙层数兵房众多可以看出,木林塘营盘应是一个重要军事据点,同样也是报告军事信息的转接点。营盘边墙外的周围没有高大的树木,这是为了军事观察的需要。如果边疆发生苗民战乱,黄合营烽火台放狼烟,向四周传递信息,我们寨上的营盘放狼烟转递到王坡营盘,王坡营盘放狼烟把战争信息传递到处于低洼地势的舒家塘城堡。城堡统领根据狼烟的大小和燃放的堆数而出动兵力应战。夕阳落在发黑的边墙上,让人琢磨不透里面的神秘。
只可惜,怪儿童年少无知,抓“特务”,学英雄王成,翻找土匪遗留下来的步枪弹壳,掀丢了边墙的大门,掀垮了兵房。勤劳的村民在营盘内外种树栽菜,营盘已不再是以前的营盘了,藤蔓和大树已将墙体和这段历史淹没,就连著名的长城学家罗哲文先生一行去舒家塘寻南方长城起点,路过山下也只望一望山顶就走了……
这样的营盘军事据点在湘西苗疆特别多,大的由南方长城起点往北有黄合营、阿拉营、得胜营、振武营、喜鹊营,小的不计其数;还有的已延伸到“生苗”界地,如贵州松桃的盘丝营、牛肚营等。营盘据点沿边墙起点往北逐渐减少,原因是吉首、凤凰、阿拉、黄合一带属云贵高原第三梯队的丘陵地带,黔东少数民族集聚,苗民反抗意识强烈,战事频频。
“生苗”和“熟苗”因边墙文化鸿沟的阻隔,受统治者民族歧视和压迫,战乱,外来文化侵袭、教化的影响,苗疆边墙内外的服饰、建筑、节庆、信仰、婚嫁、丧葬、娱乐、禁忌、祭祀等等随着历史发展渐渐发生变化。
石头城
黄丝桥古城可以说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最小的石头城。
古城在唐代就已经有了,那时是用泥土筑成,叫渭阳城,属麻阳郡。明朝政府在土城原址上,选用当地的大青石,雕琢成重几百上吨的长方条石,堆砌成城墙。砌墙时用上等糯米调棉花、石灰成浆粘合石缝,以坚固墙体。城墙上有箭垛、哨眼、炮台、步兵跑道。城池不大,呈四方形,整个城墙的周长也不过两百米。城内铺有纵横交错的石板街道,街道旁建有兵房。兵房为青一色的瓦房,基座是青石板,离地一尺多高,基座上砌码厚厚的黄泥砖,很结实。在墙体上涂上用石灰、黄泥、砍碎的稻草调的泥浆,干后,再涂一层白石灰,这样墙体风吹雨打不会风化,又比较美观。官宅民院一律是石头墙,而且是房连房,墙搭墙,有的是几家房子共用一陡墙。很多人家在偏房或堂屋正房的楼上开有后门,可以走后门直接到另一家聊天,借东西。由于城小,加上兵房也只不过几十户人家。开始,古城开有东南西北四个拱形城门。城门上修有阁楼,阁楼上雕龙画凤,木雕窗花多以民间传说故事为主。每个城门进出都有一定的规矩。迎官、娶亲从东门进,葬丧只能走西门。南门在城楼修起后连续发生三次火灾,且每次灾后修复都要发生苗民侵入战争。统治者认为修此门不吉利,便改门筑墙,在原墙址上修炮台。
黄丝桥古城是“内地边区”的军事要塞,是湘黔军事要道的咽喉,是历代兵家比争之地。唐在此筑土城,明在此修建石头城,清又在此设厅,可见其地理位置的不一般,是苗疆边墙军事据点的重中之重。黄丝桥古城北离阿拉营六里地,离凤凰县城四十五六里。西对面是大苗寨勾良,走直路还不到三里地。就是这个叫勾良的苗寨,让历代统治者头痛过。传说率众战官府的亚宜就在这跳花沟里打死黄丝桥官府兵丁,举起大旗转战贵阳。苗族人民最大的节日“四月八”就有源此一说。动摇清朝政府一定根基的乾嘉苗民起义也在这里爆发。由勾良顺苗疆边墙往北的莽莽苗山里,依次是大苗寨落潮井、麻冲、板畔、山江、腊尔山、禾库等,它们呈半包围状将凤凰县城到黄丝桥围得水泄不通,形势严峻。古城西南面六七里处就是贵州大兴,苗民同样是不可教化。
时代交替,镇守边关的兵将走马观花的替换,不同思想和文化观念的介入,边境贸易的发展,苗疆边墙的消失,政府民族政策的改观,苗汉人民思想的沟通。其乐融融。
黄丝桥古城已不再是“内地边境”战争的标志和冰冷的骄傲。
城堡古寨--舒家塘
苗疆边墙由北向南在黄丝桥古城猛地转向东南方黄合营和贵州铜仁交界的亭子关嘎然而止,长城学家罗哲文将亭子关定位南方长城的起点。在这崇山峻陵之中有一座神秘的古城堡古寨-----舒家塘。舒家塘原名叫书架堂,寓意读书人多。舒家塘人基本是姓杨,周边的村寨也都是杨姓占多。据家谱记载,北宋杨家将杨四郎之重孙杨再思率兵平夷来到舒家塘,见其地势险要,屯兵于此,取当地青石筑城。舒家塘及周边村寨杨姓不论老幼都按班辈称呼,几岁的儿童有时要被七八十岁的老人叫公或叔。班辈排序是:再正通光昌胜秀。寨子里有一种地方戏叫傩堂戏,有自己的锣鼓点子和步法,唱喊腔有点象辰河高腔,每每唱四郎探母的段子,台上的演员在哭唱,台下人也泪留满面。这应是山寨人最朴素的亲情了。
城堡依山而起,青一色的石墙,石板路。顺着山势,可跑四匹马的护城城墙将城堡围住,因山势险峻平缓程度不一样,城墙从城外看就高矮不一,险峻的地方有十几丈高,矮处就只两丈左右。开有三个城门,每个城门上架有火炮,正门上的火炮里填的全是火药、铁钉、沙石,最厉害。据说,当地最厉害的土匪杨和清拖着几十条人枪,经过这里也要绕道走。很可惜,在大跃进时期,村民把城墙拆了用去保田坎。正门上的火炮被取了下来用去炼钢,火药让村里后生装在火枪里拿去打山鸡野兔,改善生活“打牙祭”。
在留下来的险峻古城墙遗址上,我们会发现砌城墙的青石不是按同一种方式平放砌码,而是一段平放,一段竖放,一段斜放,五花八门的,却很结实,掩映在古藤野草下甚是有趣。咋回事?听一听当地人讲换鹌鹑的事儿就清楚了:舒家塘自宋代到解放前期都十分的繁华,管辖上下十八峒。任何来往行人过城门和进城都得下马,天皇老子来了也一样,正门前的下马石和栓马石可为证。一岩匠特别喜欢收工后进城看人斗鹌鹑。当老板拿着鹌鹑来到工地,岩匠就和老板商量,想换老板的鹌鹑,条件是自己白干几个月完成一段城墙,老板答应了。岩匠得到鹌鹑就更来劲了,为了纪念这件事情,他把岩匠们修墙石头平放改为竖放。竖放、平放、斜放石块修墙,在舒家塘古城墙上留下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舒家塘不愧为书架堂,从古到今读书在外作官的人还真不少。寨门口就有光绪贡生的碑牌。走进舒家塘的石板街巷,夹在石头墙里望一望露出的一线青天,一种肃穆和神秘涌进心头。石板街巷做的很怪,全部是T字形。你站在街头的这边向前看是一道石墙,走尽到石墙,发觉左右各有街巷向两边延伸,到尽头又是一道石墙。这种T字形的街巷在城堡里你连我我连你,都一个样,如迷宫一般。刚发现这个古城堡时,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转过来转过去,被这奇怪的T字街巷转懵了,几次迷路回不到住处。在每一个T字形的拐弯处或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双开的大门,门框两边是整块的大青石,大都刻有对联。门前两边各有一尺高的方石墩,精致的刻有蝴蝶、梅花鹿之类的东西。大门横框嵌有用整块大青石做的石扁,刻有“模范严修”、“坦荡常履”等等,一股书香门第的味道。走进大门又是一片新天地房前是一块空地,全部铺大块的青石板,房子的两边和后头全是石头墙,里面是木质结构,全是五柱几挂式,门窗雕龙画凤,一派江南风格。房内用木板隔成多间,后间如较暗就开天窗盖玻璃亮瓦采光,好多人家则用整块大青石镂空做窗户,即防盗又通风。
编辑:刘洋洋(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