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溪县白沙希望小学 陈秀满
沪溪县隶属湘西自治州,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少数民族地区,这里居住着以土家、苗族为主的二十多万人口,千百年来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祖祖辈辈过着清贫而又十分和谐的日子,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风俗一直延续至今。从衣食住行、语言文字到祭祀歌舞等无不体现本民族的独特习性。其中泸溪的盘瓠凿花和跳香傩面具是沪溪土家苗族文化精髓。
远古时期,泸溪便是苗族盘瓠部落繁衍生息之地,他们剥取树皮,涂以色彩,模仿虫兽斑纹披穿于身,来躲避虫兽伤身,以谋其生存。据汉书记载南蛮的“断文纹身,以示龙蛇类,免其伤害。”这种“断文纹身”便是远古时期最早出现的凿花稚形。到南蛮后裔时,养蚕抽丝发明,“断文纹身”转化为服饰花纹,应用于裤脚边,衣袖边和胸口等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蛮服”。据《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泸溪地区的苗族先民就有“织和披”、“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的习俗。这种对服饰特色的追求,便为凿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凿花、绣花应运而生。凿花为绣花提供了稿样,而绣花又促进了凿花技术的发展。从我县商周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陶残片镂定的简单花纹,据考证,这便是最早最原始的凿花稿本作品。
泸溪踏虎曾是“泸溪盘瓠凿花之乡”。以前,踏虎人祖祖辈辈、家家户户凿纸卖花,他们走村串寨,逢墟赶场,足迹踏遍了湘、鄂、川、黔各地。由于“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束缚,土家、苗族女王女和年轻的姑娘们成天固守在家,做针线活、挑花绣花,少有出家门,所以当时纸花盛行,后来,由于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生产技术的不断革新,泸溪盘瓠凿花逐渐失去原有的功能,“花客”们也纷纷改行,另谋生计。只有少数民间艺人不忍割爱,从事这方面的研究,踏虎黄靠天(已故)便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位,做为一代工艺美术大师,他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泸溪盘瓠凿花日臻完善,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他的弟子邓兴隆(踏虎山脚坪人,现为泸溪二中职工)继承了黄靠天的 研究成果,再进行不断的探索、总结,再一次丰富了泸溪盘瓠凿花的文化内涵,使沪溪盘瓠凿花在美术界内有了较大的影响。1955年以来,泸溪盘瓠凿花先后曾在美国、日 本、香港、南斯拉夫展出,受到国内外同行及专家的青睐。
泸溪盘瓠凿花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方气息,它属于剪纸范畴里的刻纸,用线造型,对线条的处理十分严谨,尤其是线的阴阳对比、粗细对比、长短对比关系极为和谐,制成的作品做工细腻清秀,玲珑俏丽,装饰浓郁,形象逼真等,是南方凿花的典型代表。泸溪盘瓠凿花是苗家绣花的样稿,图案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题材内容极为丰富,十分广泛,它通常运用花草、龙凤、虫兽等形象的组合来反映苗民们的衣、食、住、行及日常生活。如,桃寿组合象征长寿,蝴蝶与牡丹组合象征福贵,莲花与鸳鸯组合寓意夫妻恩爱,喜鹊和梅花或桃花组合,寓意喜气临门,好运到来,凤与牡丹组合,比拟好福气,蝴蝶与寿组合表示福寿双全,莲花与鱼组合,表示连年有余,莲花和莲子组女,表示连生贵子等。主要的图样有衣、裤、鞋、帽、围裙、腰带图样;龙凤、福寿吉祥图样;驱魔辟邪脸谱图样:婚嫁、丧事图样等。这些图样有对称与不对称之分,阴刻与阳刻之别。泸溪盘瓠凿花的工具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廉,主要运用的工具是蜡板和刻刀,此外还有针、粉袋、磨石、剪刀、小锤子等。成功制作一幅精美的凿花作品,关键是对刻刀的熟练运用,要达到“走刀如神,游忍有余”的境界,且要按照“先繁后简,先主后次,先里后外’,“三 先、三后”的程序进行。这些方法的应用在泸溪盘瓠凿花的制作中具有重要的科学性。如今,泸溪盘瓠凿花的重要载体——苗族服饰的逐渐消失,直接威胁了它的生存,面 临失传的危机。”
从踏虎出发,经过兴隆场、小章、 白羊溪、洗溪,又从319国道分岔,沿着泥宁的乡村公路,行至20多公里,再步行一段崎岖的山道,你便来到了泸溪最古老的苗区——良家潭乡,乡里十多个苗寨错落有致。这里的人们大多讲苗话,穿苗衣,唱苗歌,有着十分丰富的苗事活动。走进苗家,你也许会看到一些破旧不堪,张牙裂齿的木制性面具,这便是苗族用来傩巫祭祀的跳香傩面具, 由于时代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苗族祭祀活动的缩减,跳香傩面具如今极为少见,只有少数苗人沿袭着这一活动。跳香傩面具是傩巫祭祀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工具之一,它体现了苗族先民,在远古洪荒时代对未知世界的认识和精神思想感情。它被赋予具有征服自然,战胜灾害,打赢战争的神奇功效,具有十分强烈的功利性。跳香傩祀活动,按当地传统习俗,每年在农历重阳节举行。是苗族人民祈求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六畜兴旺、百姓平安的傩祀活动。
跳香傩祀面具与其它傩祀面具相比,它的造型艺术特征十分明显。没有像傩堂戏那样,有众多的人物角色和以“娱人娱神”为目的的面具造型。更不是辰河中的天官,灵官,牛头马面的戏曲面部造型。它完全是以武力征服的面目出现,咄咄逼人,狰狞凶猛,怪异奇特。多采用拟人拟畜“人畜合一”的夸张变形手法,力求强化傩面具造型感染力,达到震慑鬼神的目的。这些面具大多用桐木制做,因桐木质地细.腻柔软,干后不易开裂,分量轻,是雕凿面具的上等原材。一般傩面具长约3、2厘米,宽22厘米,厚10厘米。略大于人的脸形,以便戴上能遮住整个头部,利于扮演不同神灵角色。在这个尺寸的框架内,木雕艺人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抓住各神灵的性格特征,对眼、鼻、嘴进行夸张,变形处理。如双眼被雕刻成圆凸深浮雕,嘴角且尽量向耳根延伸,再配以粗长的獠牙悬露嘴外。这种原始艺术“复合形造型”,充分显示了他们的聪明智慧和造型艺术上惊人的综合概括能力。
跳香傩面具的装饰设色别具一格,富有浓郁的民族性。在表现手法上.十分注重整体艺术效果。如将发须用长短粗细不一的染色粗麻,从头顶至下颏全部披满,再将弯曲的牛角、羊角、鸡冠等能体现动物牲畜特性的标志设置在头顶部位,突出地烘托出怪异,膘悍的兽性和粗野凶蛮的气势,达到阴森恐怖的效果。在色彩上且古朴、单纯,强调对比变化。如黑脸配白色发须,青脸配红色发须,红脸配黑色发须,绿脸配黄色发须。这种补色对比关系,恰到好处地衬托出了各神灵的面部神态。傩面具上的饰纹,多沿袭苗族古老的“十字”数纱花纹。如眉毛用锯齿纹,面额用曲云纹,鼻头用菱形纹。沿着面具的凹凸起伏,巧妙地配用各种线纹进行装饰,更加增强了傩面具的立体感和神秘感,使五官的形态更为突出和耀眼。
跳香傩祀面具造型艺术,是苗族先民处于童年时期巫教文化的产物。只有从历史的源头去感悟它的深意秘旨,才能够深切理解它的意象造型观所蕴藏的真实内涵。它带有远古先民在原始社会生活的影子,反映了他们心灵幻想的内容。在创造傩面具艺术的过程中,找到了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是对不可抗拒的大自然一种智慧和才能的展现。
泸溪民间美术源远流长,内容甚广,除了盘瓠凿花和跳香傩面具,还涉及到制陶、编织、刺绣、建筑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今,时过境迁,大部分民间美术资源不能迎合社会的发展,面临灭绝,然而,它做为人类文化艺术遗产的一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做为后人,我们应有责任去传承和发展,这不是几个人的事,而是几代人的事,把它做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去深入地调查、研究已迫在眉睫,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的语言去表达它,这样不但能控制教育资源的流失,而且能让民间美术在现代学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把民间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传承和发展,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事,它将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注入新的活力。教育的对象是人,而只有根植本土文化的教育才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育,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在美术教育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便是进行本土文化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沪溪盘瓠凿花的独特的形式感和具有一定规律的图案变化便是一种强烈的美学形式感,跳香傩面具充满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是值得后人启用和不可多得的学问,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重大的作用。泸溪县白沙希望小学前几年大力推广陶艺教学发扬民族精神,对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今,在“蒲公英行动”课题组的带领下又进行了陶艺教学的新研究——用制陶表现民间文化,用民间文化丰富陶艺教学。其中以面具造型为主的壁挂系列最具代表性,它综合了盘瓠凿花的传统图案和跳香傩面具的八大神面部造型,教学中对学生从思想上进行传统教育的感知,再迁移到具体的图案变化和人物面部的特征塑造。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加以想象,用儿童语言表达新的形象。
实际上,这一过程包括了很多东西,如民间艺术感知,民间艺术的再现,语言的表达,个性的体现,学习兴趣、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民族感的增强,制陶技法的提高等等,这对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是民间美术得以长足发展的重要途径。
编辑:刘洋洋(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