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标
通过动手制作面塑过程,了解面塑产生的历史过程和造型特点,提高青少年对传统民间面塑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以及对生活和人的关注和爱。
专题导入
民间面塑是我国西部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作为一种祭祀和庆典形式,它在发展中不断的完善其艺术形式,并延续至今,充分的显示了它旺盛的生命力,展示出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意识和精神力量。
(一)、中国民间面塑的历史
面塑,发源于我国西北的陕西,已有2000多年的传承历史。在中国黄河流域的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山西各省以及内蒙古地区流传甚广,尤其农村流行较为广泛。在北方用面粉做馒头,是人们很重要的食品,并给予它风俗文化内涵,命它为礼馍、花馍、面花、花供、等名字。
面塑相传是由古代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的产物。民间四时八节,生婚寿葬,民间农妇用白面,以针线、梳子、剪刀为工具,靠巧手揉捏出花、鸟、虫、鱼、猪、狗、鸡、蝙蝠、青蛙、人物、建筑物等千姿百态的一种民间面塑艺术。造型拙朴,意态纷呈,栩栩如生。面花内涵丰富,造型千姿百态、粗犷生动、夸张变体: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洁白如玉;大的有一米多高,要用三四十斤面做成;小的则玲珑剔透,只有几厘米大。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在勤劳的农妇手中变成栩栩如生的艺术造型。 巧妙而完美地组为一体,十分生动壮观,形在象与不象之间变化,活龙虎现。
面塑造型、装饰、色彩与礼仪和节日活动的要求相一致,多为寓意吉祥,祝福平安、祈盼健康的内涵。“面花始自仰韶文化,有‘中华民族活化石’之誉, 它是民间一种食文化的传递和民间艺术的交流。
(二)、面塑的特点
每逢婚丧嫁娶,年节庆典,乡亲们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花馍,造型别致,形态逼真,或摆茶陈列,或馈赠亲朋,即可食用,又是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性极高、民俗内涵丰富的民间艺术品。
(三)、面塑制作的工具和基本的形式
1、工具
剪刀、梳子、食用染料
2、基本的形式
民间面塑按不同的四时节气和不同的需求、场合有以下特点形式:
1、果子: 2、供献: 3、插花
探索活动
(1) 观摩学习
a、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收集面塑的相关资料,并有组织的对社区内对面塑有了解的长辈进行采访;
b、通过收集的资料图片加深对民间面塑中的历史缘源和故事进行整理;
(2) 欣赏评述
a、生讲述收集的面塑资料,引导他们加深对民间面塑特点的认识和体会;
b、老师通过播放民间面塑影视资料,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中国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籍此提高学生们学习民间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
了解面塑艺术的一般审美特征,掌握面塑艺术的一般欣赏要点。让学生理解学习掌握面塑艺术基础知识,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是对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学生作坊
一、根据面塑制作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们准备制作材料。
二、在制作中强调合作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和对民间艺术的理解和热爱。
三、 活动课例
教学目的:传统的民间面塑制作方法和材料在学校开展民间面塑教育传承实验时,我们对制作方法进行了调整,用彩色面团制作各种花纹进行装饰,替代了民间面塑最后敷色的方法,这样的改变适合在学生中开展民间面塑的活动,制作方法较之民间面塑的制作方法简洁易行。
教学重点::教学生们如何和面,揉面,并捏花,安插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从中学习并掌握这种特殊的制作技巧。
教具准备:彩色面团,剪刀,造型各异的馍、牙签、大头针
制作过程:
1\和面
加适量水,面,揉均匀,使面光滑,有弹性,把水粉颜色逐个加入揉好的面中,
2在揉面过程中会出现表面有颜色,而面内却无色彩,以至于不能使之成为彩色面团的情况,此状况下,需教孩子们反复揉捏,使之均匀吸收颜色,形成彩色面团。
按照设计好的造型制作各种装饰性花鸟动物,初次
制作的学生可能在色彩和造型上完成的不够理想,
可以参考资料图片和影象资料进一步制作完成。
装饰:在馒头上进行装饰,先用面面捏成花朵的形状,再给它配上不同颜色的花蕊,最后用大头钉将整朵花固定在馒头上。
3、花可以做成整朵的,也可以作成单瓣拼摆成整
朵的(注意:色彩要鲜艳,要搭配得当)
4、可以在单个馍上做,也可以用多个馍组合做。
5、修补
完成作品后,仔细检查,修整。
学生面塑作品欣赏
编辑:刘洋洋(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