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重拾——对贵州西江县刺绣现状的调查
首都师范大学 硕士研究生 宋烨
苗绣苗族刺绣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刺绣艺术, 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精神智慧的结晶。在精美的苗绣面前,人们会惊叹于那来自山野的灵动和不羁。
刺绣,苗语称“能贺”或“能蒙”。贵州的苗族刺绣,有的不用起草,信手绣出;有的在布面上画好图案再绣;有的用剪纸样子粘贴后进行刺绣。苗绣的纹样造型多为夸张得体、风格独特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如麒麟、龙、凤和常见的虫、鱼、花卉、桃子、石榴等,其中以龙、鱼、蝴蝶、蜈蚣、蝙蝠等图案最为常见。图案颜色有大红、水红、紫红、深蓝、浅蓝、深绿、浅绿、橙黄、深黄等。尽管苗绣的内容十分广泛,但其纹样形式是统一的,一般都采用水云纹,很多形成s状。
虽然刺绣作为苗族最精彩的一门传统手艺流传至今,但我们从贵州西江县的调查情况来看,情况却不容乐观,如今这古老的民族艺术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危机,根据我们跟当地的交流,发现了几点苗绣衰弱的原因:
1. 地位的改变
苗绣织锦对苗族来说,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衣是人们生活必须品,而这个生活必需品就是苗族人自家妇女从纺织到绣花再到缝制成衣一针一线亲手做的,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苗绣织锦才得以传承和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人可以不用在过着自己自足的生活,苗服、汉服都可以在市场上随意买到,市场的供给给苗绣织锦的地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颠覆。我们在当地走访的平凡住家看到,家里已经完全没有了传统刺绣工具,苗绣对苗族人来说没有以前那样重要了,只能作为一种技艺、一种艺术流传。
2. 科学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80年代,苗族就出现了机械绣花了,机绣比手绣用时少,花样图案精美,颜色丰富多彩,价格也很便宜,对年轻一代来说,机绣比手绣经济又实惠。一般来说手绣一套衣服要花费近三个月的时间(一百多个工时),复杂的还要花更多的时间,据说有花费一两年缝制的衣服,而且有时还要买线和布料,花费就更多。而随着缝纫机和绣花机的出现,使苗服时间和花费上大大地节省了,一般彩线和布料花费40元左右,机绣花只要2-3个小时,花费十几二十快,整套衣服也只要50-60元,而且颜色款式多样,布料花色任意选择。所以对很多妇女或喜欢穿苗服的老人来说,机织服装是更好的选择。
3. 打工潮的来临
随着打工潮的来临,现在比较年轻的一代,有许多是很小就出去打工了或一直在外打工,有的是丈夫或妻子一直在外打工。特别是比较小就外出打工的女孩,基本上就没学到苗绣这个手艺;而在外面务工的妇女由于长久未接触,基本上都不会记得苗绣了;而在家的妇女,因为丈夫外出,家里农活比较重,基本上就没有时间去绣花。加上在寨子里的年轻妇女较少,妇女们绣花的氛围没以前那样的浓厚,所以绣花的也越来越少了。
4. 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我们跟一些老人谈话了解到:以前苗族妇女很少与外界接触,她们的主要娱乐就是苗绣、苗歌、苗鼓和苗剧等活动。然而随着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传播和发展,受外界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她们接触了更多的娱乐方式,所以我们看到很多苗族妇女宁愿在家看电视剧、打麻将等并以此作为娱乐消遣,传统的娱乐方式也就在无形之中被忘记了。
一部苗族的服饰史,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部感性化了的人类文化发展史。随着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加强,藏在深闺的苗族服饰和苗绣引起了中外人士的关注,但就目前苗绣的发展状况来看,这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苗绣却快要失传了,怎样把这具有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下来呢?
1.以经济带动文化艺术的发展
近年来,苗绣饰品在国内外市场走势很好,在品种上不断增多,用途上不断拓宽。如锦带由一般的捆腰带、背兜带发展到领带、吉他带、像机带、挎包带、壁挂、挎包、衣裙等等,苗绣的各种日用品日益增多。政府或企业可以利用这样好的市场条件,发展各种工艺品生产,充分调动苗族妇女的积极性,把苗绣苗服等这些民族技术保留下来,传承下来。
2.家庭传承方式
像苗绣这样的技术用家庭传承方式是最有效的,文化部门可采取生活补贴、收购收藏等方式进行鼓励,也可将一些手工艺术传统进行评定等级,以区别对待,有市场前景的手艺项目可以让其办班招生,使地方手工艺品走向市场、社会。
3.学校教育方式
学校教育是最有影响力、最有价值的民间艺术继承方式,我们的教育面向高考,面向市场,但民族民间艺术在地方教育中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我们现在正着手为少数民族地区编写民间美术教材,同时,教育部门还可以邀请各个民族每年进京或在当地城市汇演,优秀作品与优秀学生可以作为特长生入驻艺术类院校,或给予一定奖学金。民间文化传承如果不落实到学校艺术教育上,我认为这种传承将是无力的。
苗族儿女衣食住行都出自山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年岁岁地迎接着春天万物的复苏。然而,这种古朴的生活方式正在受到经济现代化的浪潮的冲击,各种机械、电子产品进入了苗族人民的生活,祖先留下的宝贵手艺渐渐遗失了,我们尽我们的力量,也许是杯水车薪,但仍希望能让一个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生生不息传下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编辑:李敏(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