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一个青年志愿者贵州考察游记连载4
2009-11-28 16:13:00 | 浏览619次

2009年10月13日下午   作者:王水
    下午两点钟在施洞小学四楼的远程教育课室,杨老师做了一个“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的讲座。杨老师这次的文化讲座又让我对民族文化有了一个新视点,我从小到大接触的民族性的东西比较少,所以很多时候我是用汉族的角度来看待他们的问题,其实不然。杨老师的讲座第一部分讲的就是审美的视觉差异,比如说汉族在过年过节的时候总会吃鱼,代表年年有余,生活富裕,但是到了施洞这里,施洞主要是苗族人的聚集地,在他们的眼中,鱼表示的意义就与生殖崇拜有关系拉。


这位慈祥的老人就是人类学家杨培德老先生了。
年逾七旬的杨老师也赶来施洞,和当地的老师、青年志愿者们介绍苗族的历史文化。


    费孝通曾经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我们都要尊重他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宗教其实是开启文化的钥匙。艺术与宗教也密不可分的。在苗族,他们并不是一神教,可能是多神教。比如说他们信奉牛,与汉族不同的是,在他们的心目中“牛大于龙”,这个民族信仰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有关,在以前的时候,牛是主要的农耕工具,对于农民来说,牛的作用远远要比汉族中虚拟的龙要重要的多,而且牛粪也是很好的肥料,牛的身上浑身是宝。所以很多妇女的头饰上面都会有牛角,那是力量的象征。另外杨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牛粪的例子来说明苗族人的淳朴,在60年代以前,因为牛粪是很重要的,所以人们在路上看到都会捡回家,但是有时候人们会忘记带粪娄,那怎么办呢,他们会在牛粪上插根草来表示这个牛粪已经是自己的拉,然后再回家拿粪娄装回去。只要是已经插上草的牛粪,后来的人就不会去捡。其实这也是一种民族的信仰,他们认为虽然没有人看到,但是天地万物都是生命,都可以做证人。这就说明:宗教在现实世界虚拟了一个灵魂,艺术则慰藉了现实世界。
    苗族的反排木鼓舞是一种反理性的舞蹈,同手同脚,苗族的这种反理性的行为恰恰是给人营造了一种自由的王国。


编辑:李敏(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