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文创论坛中的蒲公英行动——周春花教授受邀做主题演讲
编者按
2019年11月9—11日,由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联合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共同主办的2019年博鳌文创论坛暨文创博览会(简称“博鳌文博会”)在海南博鳌亚洲论坛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共振”,包括1场主论坛、20余场分论坛,邀请百余位文旅、文创和乡村振兴领域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在“互联网+”时代,产品高速迭代,以文化为链接的文创产业生态被迅速整合与重构。打破行业壁垒,实现大文创领域的共创共享成为论坛热点话题。“蒲公英行动”海南营区负责人周春花教授应邀做主题演讲,分享并探讨公益、教育视角下的乡村美育与乡村振兴。
2019年11月11日下午,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周春花教授作为“蒲公英行动”代表,在博鳌论坛“未来教育生态的机遇与挑战”分论坛发表主题。她本次演讲的主题是“乡村美育的‘蒲公英行动’与乡村振兴”。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汇报:第一,何为“蒲公英行动”;第二,“蒲公英行动”的可能性:儿童文创与乡村振兴;第三,实践案例:乡村美育视角下的“蒲公英行动与乡村振兴。
以下是她演讲内容的简要概述:
第一,何为“蒲公英行动”?
|
中国教育报首席记者张树伟先生说:在美术教育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遍中国最远离现代文明的角落,不是为了难得一见的原生风景,而是以推进乡村教育公平为己任,在这片神州大地上一走就是16年。蒲公英行动创始人谢丽芳女士的定位是:“蒲公英行动”是一个公益组织,探索一种可在农村民族地区实施,持续和推广的美术教育模式,以争取让更多的儿童获得美术教育的机会,同时使我们民族多样性文化得以延续;通过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当地培养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队伍;在植根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过程中,使农村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核心素养和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认知与感悟能力。目前,蒲公英行动暑期夏令营参与高校有十几所,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
|
谢丽芳与乡村孩子在一起 尹少淳、谢丽芳、吴尚学老师与乡村孩子在一起
照片中间的是蒲公英行动创始人谢丽芳老师。十六年来,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谢奶奶”,她一直致力于为乡村美育公益服务,为乡村振兴培养美育人才。右边是另一位创始人吴尚学老师,十几年来深入最艰苦的一线学校,为乡村的美育建设贡献着智慧与辛劳。左边的是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尹少淳教授。尹老师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主任,长期扎根农村美育一线。2018年,尹老师承担了教育部“美术学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课题,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国家层面上的新课改,还是在根植于教育一线的蒲公英行动,都很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第二,蒲公英行动”的可能性:儿童文创与乡村振兴
首先,请看以下这两款产品,您更想买哪一个?
|
学生更喜欢制作以下哪种织锦产品?
|
您想买以下两件工艺品回去吗?
|
这些都是海南文昌、三亚农村孩子们的奇思妙想!
从这些农村孩子们的创意当中,我们应该可以遇见美好的未来!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蒲公英行动”是可行的!
第三点,实践案例:乡村美育视角下的“蒲公英行动与乡村振兴
从“蒲公英行动”的实践案例来探讨乡村美育与乡村振兴,蒲公英行动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乡村美育实践:一是撬动文化火山口——艺术创意激活乡村校园;二是艺术教育赋能乡土资源开发——儿童作品的社会效应初现;三是乡愁•文化认同——教育与艺术的未来合力
蒲公英行动云南勐龙中心小学营地的非遗传习所,让人一看就知道是傣族的风格;这是非遗文化园的水井与织锦画,这是学生的自制“构皮纸”绘画作品;这是全校师生共同完成的傣族织锦样式的壁画。
勐龙中心小学的非遗文化园成为当地的特色景观,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2018年,教育部公布的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中,西双版纳有两所,一所是城里的高中,另一所就是“蒲公英行动”的实验校——勐龙中心小学。吴尚学、谢丽芳老师在该校定点跟进3年,常住在学校里帮助打造非遗文化园。勐龙中心小学非常偏远,与缅甸接壤,能获此殊荣,应该是“蒲公英行动”的美育激活了乡村校园。
“云上丹寨·艺尚归书”是2017年蒲公英行动贵州丹寨苗族夏令营的主题。丹寨地处黔东南,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开幕式,出现在俄罗斯比赛现场6名小小护旗手就是来自丹寨。2017年,贵州丹寨的“蒲公英行动”在万达扶贫项目——丹寨小镇,以艺术教育为手段,以开发当地特色旅游文创产品为教学情境,完成乡土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
贵州丹寨营地孩子们的“书签”等文创产品,助力万达扶贫项目。
这是2017年“蒲公英行动”贵州丹寨营地的乡村当代艺术作品——归书,农村孩子与首都师范大学贵州团队的志愿者,在有近千年造纸历史的石桥村,将刻有贵州苗族纹饰的卡纸,以装置作品的形式,从六米高的桥头悬挂到江面,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给观众带来归属感,得到当地民众的肯定。设计这件作品的青年艺术家王宁致已经从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毕业,4年后再回首她的这段支教之路,她依旧动情地感恩、感谢。
|
这是2019年的“蒲公英行动”海南文昌联东中学营地,宋庆龄祖居所在地。俗话说“海南椰子半文昌,文昌椰子半东郊”,乡村孩子们创作的椰雕鸟窝、米缸,在椰雕的创意方面更为自由。乡村孩子们通过美育,与社会、经济、文创、本土文化等时代问题发生联结,艺术教育赋能乡土资源开发——儿童作品的社会效应初步显现。
这是孩子笔下的文昌民居——符家宅,用自己的画笔加深对文昌侨乡文化的理解,这些视觉化的形象,正是那一丝丝理不断的乡愁,教育与艺术的未来合力帮助孩子们更好地认同本土文化。
以上只是“蒲公英行动”实践案例的冰山一角,还有许许多多的创意,在不同的人群中传递:孩子、老师、志愿者……
|
最终的目标在于,通过美育创意促进乡村振兴!正如谢奶奶所说:文创是一种当代意识,也是蒲公英持续发展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