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农村校园中开展民间美术进课堂活动
马晓亮
2007年,为了切实的把蒲公英行动普及,做为课题组一员,深入关家乡的一所村级小学“八庙初小”任教一年,希望能通过我的带动,让民间美术深入农村,让农村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意义。
关家乡八庙小学是一所村级初小,校园面积小,教室仅仅一至四年级四间教室;师资匮乏,校长和教师一共三人,属于包班形式授课;因学校师资条件极差缘故,学生几乎没有接受过素质教育,对美术的知识更是一无所知,美术工具孩子们没有见过,也买不起。这种情况下,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随处可见的泥巴,泥巴也成了孩子们最好的玩具和伙伴。
因势利导,我决定把泥塑的概念灌输到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懂得平时天天陪伴他们的伙伴就来源于民间美术,让他们更懂得如何让手中的泥巴生灵活现起来。我开始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观察入手,听听他们平时所见所闻的事情;农村的孩子大多回家都会帮父母做农活,因此,在城市孩子们眼里见不到的生活,都是他们平时要做的点点滴滴。
我决定让孩子们用泥塑的形式把日常生活塑造下来;孩子们知道我要让他们做的是什么后,开心中带着些骄傲,他们觉得这是最拿手的。开始的时候,我没有任何限制,任由孩子们发挥其塑造能力;几节课下来,孩子们已能基本把日常生活的模式塑造下来,比如:牛拉车、老汉喝茶、抽旱烟等等,丰富有趣;可我发现,孩子们还是比较胆小,不敢放手去做,不敢大胆想象,人物的塑造能力也差,基本上都是一个模式,光头,胳膊腿都是两条棍子一般,缺少些多样化的特征。看来,应该给他们灌输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教会他们观察生活,善于发现身边的人和事物,才能更加形象的塑造出生动的农村生活。
我开设了两周的美术课,教授孩子们如何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如何把生活中的点滴通过自己的双手塑造出来,变成艺术品,让孩子们真正的热爱美术,愿意走进美术课堂。
在短短的两周时间里,孩子们开始变的活跃起来,喜欢发现问题,愿意主动来告诉我他们的生活,每天的见闻,比如:“猪妈妈生小宝宝了!隔壁的牛打架了!自己帮妈妈背柴火了!村子里昨天娶新媳妇了等等!”更有孩子问我,应该如何才能做出来看见的东西。我开心极了,会观察,自然就能多些体会和感受,塑造出来的作品一定会更生动有趣;我决定,再开展一次泥塑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把心中所有的感受都化为一件件艺术品。
整个活动中,孩子们放开了手,把每一处细腻的生活都通过泥塑形式表现了出来,小动物和人物动态,以及动物与人物之间的相互交流都刻画的逼真有趣,看,有:猪妈妈带宝宝吃食、俩老汉喝酒、老汉盘腿抽旱烟、娶新媳妇抬轿子的、喂鸡、开拖拉机、放牛、牧童骑牛吹笛、一家三口掰玉米等等,整个作品展看去,就象进入了一个农村的大杂院,丰富多彩的生活,充满了欢声笑语。一时间,我也置身于其中,久久沉浸在孩子们塑造出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中。
在农村任教这一年期间,我努力把蒲公英行动的课题普及,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民间美术中获得知识与快乐,我也相信,能做的更好。
编辑上传:刘蕾(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