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江苏省“民间美术进课堂”活动记
2007-12-10 15:00:00 | 浏览615次

              江苏省“民间美术进课堂”活动记
                                     ——张文竹
      十一月十二日上午八点,两辆大型客车从南通市工农路“0513”商务宾馆出发。直向通州市二甲方向挺进。每辆车只有四十六座,却分别乘了100多人,据说是客运公司说话含糊,造成了误解,重新调车又来不及,只好委屈两辆大客车一路忍辱负重。原来,江苏省“民间美术进课堂”活动在南通举行。参加活动的省内外美术教育专家,以及省内各市美术教师已于前一天云集于此,今天正是活动的第一天,第一站是二甲中学。车内挤得很,男女老少都不再顾忌“男女授受不清”,前后相拥,肌肤相亲。老天竟也抛弃了普度众生的慈悲心肠,在我们出门不久便下起了小雨,气压低得两个人呼吸的空气让一个人呼吸都不够。其中不乏晕车的,但都忍着,坚持“沉默是金”。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才到二甲中学,下车后呼吸到新鲜空气,大家都有一种转世重生的快乐。但所有人都不留恋这快乐,因为二甲中学的曹晓锋老师还有一节出色的美术课等着我们欣赏呢。

    曹晓峰师早就“万事齐备,只欠东风”,我们一到,她便用她的课来填我们的胃口。那一课上的是“蓝印花布”,曹老师从蓝印花布的特色教起,又教到制作的流程,然后让学生设计蓝印花布的图案。课上得极好,听得在场的老师几乎连呼吸都怕分散注意力。

    接下来我们们都迫不及待要去参观二甲的蓝印花布作坊——“曹裕兴”,“曹裕兴”是南通大学美术教育实践基地。此时老天良心发现,暂时收起了雨水。但到“曹裕兴”的路一直坚持“古典主义”,在钢筋混凝土泛滥的今天还保持着原始美的本色,赤裸着泥土之身任人践踏。车子进不去,大家只好步行。两里多的土路又泞又滑,污泥死皮赖脸要在我们的鞋子与裤子上占领地划租界,但似乎没有人关注这些——我们都对二甲的蓝印花布心驰神往。穿街过巷,走了两里多路才到“曹裕兴”,我们见到的是一个蓝白交融的美妙天地。“曹裕兴”是一座会堂式的建筑,分两个部分。东边是展示厅,陈列着各式蓝印花布制品。展示厅的墙上挂着用蓝印花布制作的画轴或镶框艺术品等,有一幅《山鬼》被很多老师看中,争相夺“鬼”,可惜“山鬼”只有一个,人多“鬼”少,只容许一人与“鬼”结缘,其他人尽管眼红也只好单相思。蓝印花布魅力之大在于工艺,它是采用雕版、刮浆、浸染、刮灰、漂洗等一系列特殊工序制作出来的,图案精细美观,色彩蓝白相配,色调清新淳朴,线条清晰流畅,尤其是它纯粹使用天然材料制作,属于正宗的“绿色”产品。几乎所有教师都对这里的蓝印花布一见钟情,纷纷摄影。展示厅的西面是制作间,在这里可以观赏到南通蓝印花布从“受孕”到“分娩”的全过程。参观的专家与老师兴致高得能撑天,都想体验做“产妇”的乐趣,纷纷在各种制作程序里“大显身手”。不知不觉已到中午十一点多钟,活动组委会催我们吃饭,大家这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离开时还不忘大买特买一番,活象鬼子进村扫荡般狼狈。

    下午又坐了近两个小时的车,到了我们的第二站——石港。石港的渔湾水乡风景区是个“小家碧玉”,纯得几乎没有一点人工的杂色。看这里的风景必须坐船,我们二百多人只有二十多条仅能乘五、六人的小船,大家都想一睹渔湾水乡的芳容,情愿铤而走险。渔湾的船也拿出了最大的热情,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人,结果平均每条船载了近十人。老天此时又开起了玩笑,让许多老师在雨里淋浴。天气冷,身上湿,但没有一个人“投降”的。渔湾水乡之美在于一个“野”字,不仅地理位置野,连花草树木都是野生的,听说有时还能够见到野鸡、野鸭、野兔、野鸽子……似乎只差没有野人。在白色垃圾猖獗空气污染严重的时代而能有一个纯净得近乎原始的世界,实在难得。渔湾水乡九曲回肠,共有十二景,可惜船不够,我又是南通人,必须尽地主之谊,只得在岸上坚守,难以巨细描述。一直等到下午近五点,游船才陆续上岸,游者都说不虚此行。

    第二日天公作美,严老师又多联系了两辆车,算是轻松到达了我们活动的第三站——如皋。我们分成两批人马,轮换参观,一处是“花神居”,一处是如皋丝毯博物馆。

    “花神局”是个民宅,顾名思义就是“花神”的居所,位于如皋城南的乡村,“花神”即是名享海内外的盆景艺人花汉民。“花神居”果然名不虚传,里面培植了很多盆景,基本是“花神”的杰作。如皋盆景的特点是“云头雨足美人腰”,“花神”的作品也不例外。我们在其中流连忘返,一睹“美人腰”的风采。园子里闪光灯闪烁不休,大家纷纷与“美人”合影。一个小时后,参观丝毯博物馆的一支人马到了,“花神居”虽然拿出最大的肚量广纳“贤良”也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先来的一支人马只好“让贤”,向丝毯博物馆挺进。

    丝毯博物物馆在如皋城东,是个仿古城墙式的建筑,走进去别有洞天。丝毯博物馆内陈列着各式丝毯,小的只在方尺之间;大的高一米,长近二十米。听讲解员介绍,大的那幅价值480多万人民币,我们都惊叹,原来民间艺术也是无价的。无论丝毯有多大,都是人工一针一线编织起来的。丝毯的画面精美,别有一番情趣。据说人民大会堂里就挂着几幅如皋丝毯,更多的是“出嫁”到海外,做“洋媳妇”,可见如皋丝毯登的基本是大雅之堂。

    匆匆吃过午饭,我们又到了如师附小。先开了一个短会,会议由南通市教研室吴联星主任主持,省教研室徐徇老师作了重要发言,如师附小钱校长汇报了该校在美术教育方面所做的工作。接着便听了附小王老师的一节“盆景”课,看如皋的老师是如何教学生欣赏“美人腰”与制作“美人腰”的。我们自然也一饱眼福。听了这一课,我们更是加深了对如皋盆景的理解,同时还知道“美人腰”到底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了。

    如皋盆景是如皋的“名品”,享誉海内外。到如皋不去如皋花木城犹如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所以听完课后我们便前往。花木城位于如皋城南,是个盆景的海洋,差不多能淹死千军万马。那里的“美人腰”各具姿态,要全部看过来,人就要像蜻蜓,有千万只复眼。可惜时间不允许我们久留,尽管牺牲了上卫生间的机会,也只在那里逗留了半个多小时,未免遗憾。

    十一月十二日上午八点,全体与会人员齐集于“0513”商务宾馆三楼会议室。徐徇老师第一个发言,明确了本次活动的目的与意义。严抒勤老师追随其后,汇报了南通美术教育在“民间美术”研究方面的情况。他的虾兵蟹将共六人又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南通风筝”、“南通蓝印花布”、“南通盆景”、“南通剪纸”、“南通濠河艺术”“南通名家书画”等。谢明芳教授更是精神可嘉,从千里之外的湖南赶到南通,一直跟着会议组南征北战,此时还不忘向我们传经送宝,将她的研究成果奉献出来与大家共享。会议一直持续到中午十一点半,因部分老师已经买好十二点多钟的车票,会议才不得不“忍痛”结束。

    本次活动给我们的印象一直是紧张、丰富、有营养,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民间美术中有很多精华是我们的美术课程必须吸取的,如果不传承下去则会像恐龙一样面临灭绝的危险。是以为记。


编辑上传:刘蕾(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