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填补农村美术课堂的缺失
湖南湘西龙山里耶小学 彭慕华
文章摘要:农村小学的美术教育一直是美术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由于专业、成人化的美术教育思想影响着我们的教学,导致学校及学生家长对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够,对美术教育不重视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美术教师教学任务往往难以完成。从横向比较,湘西的教育在整体上的发展落后于汉族地区,特别是20世纪末期以来,民族农村地区的教育问题进一步突出,贫困农村学校与城市学校严重分化日益严重,教育发展差异是任何国家和任何时代都不可避免的事情,但城市经济发展悬殊,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的现实直接制约了九年义务教育在我们学校的开展,也使得我校的美术教育呈现严重缺失。然而,身为一线的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一味自暴自弃,可以窥探乡土人文景观、民间艺术、地域风情、巧用身边的环保材料等方面着手,努力挖掘乡土文化,结合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让农村孩子也能享受美术教育。我想这一点是我们大家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乡土教材 民间美术 地域风情 环保材料
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乡村的经济发展、文化氛围和信息技术更换的速度与城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农村的乡土人文、民间美术、地域风情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作为新型的农村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学会利用,并巧妙的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契机,勇敢尝试。下面我结合家乡实际,谈一些感受,来和大家分享学习。
一、窥探里耶土家人文景观。
1、古建筑人文景观。
“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里耶是一个历史名镇,承载了几千年的历史文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2004年,随着三万六千多枚秦简的浮出,里耶这座战国古城扬名中外,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里耶是一个土家族聚居地,有着美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厚的人文资源,在长期繁衍生息中积淀下来的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校开展美术教育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勤劳的土家儿女发挥聪明才智,修建了很多吊角楼、店铺等,这些建筑全部采用木质结构,其造型非常讲究,飞檐翘角,错落有致。每栋木房中间还有风火墙,风火墙上刻有龙凤图案,有些则画有花鸟鱼虫形态逼真,和下面幽深的青石小巷形成鲜明对比,有一种“雨巷”的意境.如果是遇到晴天,夕阳西下,炊烟缭绕,你会感觉回到了战国古城,陶醉其中!我在上《我的家乡》一课时,就一改以往说教的形式,先让学生参观了里耶民俗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有开发前和开发后里耶的对比照片。通过照片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他们对家乡产生了热爱之情。然后我再次把拍摄的录象、照片展示给同学欣赏,接着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制定好学习目标,带好观察记录本去实地考察。学生由校内走向校外,个个欢呼雀跃,兴奋极了!来到古街区,通过采访、探讨、拍照片、速写记录等方法,把这里的古建筑、“西兰卡普”图案、人文历史故事也一起收集起来。遇到困难时,还及时问老师和家长。到了第二节美术课时,我看见孩子们的小眼发亮,小脸通红,小手高举,小嘴常开。每个小组都踊跃发言,学生自己当小导游,把自己搜集到的古建筑的资料,通过录象、图片、速写等方式呈现出来,效果很好。
像这种美术活动,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而且还倍受家长的支持。同学们很欣喜地告诉我,当他们去采访时长辈们都很乐意接受采访。有的说到兴奋处,还即兴来段摆手舞或山歌表演。学生在采访过程中感受到了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还了解到了很多风土人情、习俗等。从而更增进了他们对本民族的了解,为自己是土家族的后代而由衷地自豪!借此机会,我在学校宣传栏处办了个“我们爱里耶!”这样一个乡土景观展览。同学们开动脑筋,在教师引导下重新整理资料,整个版面图文并茂,其中我还把学生活动照片穿插其中。看着他们洋溢着幸福的张张笑脸,我感受到了教育的成功在于要选学生之所需,做学生之所乐的事。
2、乡土传统艺术。
土家族的文化历史悠久。至今,在里耶还流传着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它们是艺术沃土上盛开的奇葩。我们可以通过搜集、介绍本地区的艺术,来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如土家族的“西兰卡普”织锦作坊,在里耶就随处可见。那些心灵手巧的织女们都是从上辈那里传承下来的。她们虽不会画画,但她们用丝线织出的作品却是那样生动逼真、色彩艳丽。像这些民族文化的奇葩让多少中外友人赞不绝口呀!然而这些民族之精髓却正面临消亡!为了让我们本民族文化永久传承下去,我们毅然加入了全国儿童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这一课题,加入了“蒲公英行动”。我们课题组成员克服一切困难,深入里耶的各个村寨,搜集资料、拜访艺人、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里耶河堤边的老街区,成了老师带领孩子们经常写生的校外课堂。“西兰卡普”作坊里的织锦,成了学生们写生和临摹的好素材。我们通过让学生织一织,动手画一画等方法,让他们体验到了无限的快乐!其实学生有了创造美的心灵,他们就会深入生活、热爱生活。在家帮阿爸喂猪、打猪草,帮阿婆喂鸡、纳鞋底儿,看茅古斯,听咚咚喹,跟着吹打弹唱的迎亲队伍,甚至上山摘茶泡,掏鸟窝都成了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3、特色地域风情。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一个地方其地域风情也不尽相同。在里耶,土家人的生活淳朴而又丰富多彩。土家儿女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美好的生活。土家汉子爱吹木叶,曲调婉转悠扬,欢畅愉悦。他们还会打镏子,在婚娶、庆典上吹吹打打,活跃气氛。那些年长一点的就更是身怀绝技,妇女戴的草帽、雨天戴的斗笠,还有秋收时挑橘子的箩筐、背篓,这些编织出来的生活用品,都是孩子们创作的源泉。有一次,我上一节拼贴画课《丰收的季节》。我先让学生回去准备材料,到上课那天,学生带来了很多的材料:玉米、高粱、花生、黄豆、玉米壳等,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到上课那天,我只作稍微指点,让学生动手作画.他们有亲生体验,完成的作品充满了乡土特色,把农民丰收忙碌的场面,人们喜悦幸福的表情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我想,这些来源于我们生活的就是艺术的源泉!
二、“变废为宝”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是废品的东西,经过人们的巧妙构思,精心制作,也可以变成可观赏有价值的艺术精品,达到变废为宝的作用。像我们里耶小学属于农村小学,上学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上美术课要想买支画笔都是一种奢求。他们大部分还是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穷孩子。如果完全照搬教材上课,一个星期内根本备不齐学具。于是我们就对教材进行了一些修改,基本不变。像手工包扎课,我们就让学生带来稻草来编制动物。稻草看似废品,而非废品。在孩子们的手中它正变着神奇魔术呢!一会一只蜘蛛爬来了,一会一条蜈蚣也来了,一会什么蜻蜓、金鱼、蛇也都来了......聚在一起像开一场动物联欢会呢!像这样的材料还有很多,瓦片、石头、泥巴、废塑料瓶、废旧画报等,都可以让学生废品利用,用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
美术课程资源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因地制宜,善于在生活当中去粗取精,合理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进行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逻辑能力、评价能力等方面也是大有益处,也为教师灵活教学、发展学生特长提供了巨大空间。相信,我们的农村美术课堂将会是形式各异,多姿多彩、大放光芒的!
参考文献:谢丽芳 《民间美术引进课堂》 出自湘西教育教学信息网
编辑上传:刘蕾(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