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把土家少儿绘画作文引进儿童民间美术课堂的一点尝试
2008-06-23 13:59:00 | 浏览565次

     把土家少儿绘画作文引进儿童民间美术课堂的一点尝试
            “蒲公英”课题组成员   湘西龙山二小     尚代春

    2003年,国家教育部少儿艺委会在美国福特基金的赞助下,启动了“蒲公英行动”。“蒲公英行动”以“推进民间美术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并从中探索出一种可在少数民族和贫困边远地区小学美术教育推广的教育模式”,旨在以湘西丰实的民族文化为依托,寻找民族的根,以美术教育为突破口,从而寻找到民族地区少儿美术教育良好途径,让民族文化一代代发扬光大”。在这次活动中,我校有幸成为湘西21所试点校之一。2005年,我受到学校派遣,参加了“蒲公英行动”贵州凯里的民俗采风活动,所见所闻,让人难忘。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儿童民间美术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所以,我荣幸地成为了课题组成员。
    回到学校,我一边完成语文教学工作,一边进行民间美术教学工作。在美术教学工作中,我尽可能地挖掘民间美术教学资源。我和孩子们编织织锦,吹咚咚喹,跳摆手舞,做竹偶人,常常乐此不疲,废寝忘食。我一直在思考,能不能找到一个切入点,把儿童民间美术与少儿绘画作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一方面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一方面促进了语文教学,一方面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实现了民间美术教育与语文课程的整合。
    于是,我试着从儿童民间美术与少儿绘画作文中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作了一些探索,多少有些感受。现在写下来,请各位专家和同仁批评批正。

    一、少儿绘画作文的文化描述
    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第二部分总目标明确指出,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取民族文化的智慧”。我县位于湖南省西北边陲的武陵山脉腹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条件使得这里的民族民间文化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目前,全县已有土家族摆手舞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土家族舍巴日等5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挂牌保护。县内先后还诞生了叶玉翠、田隆信、刘代娥、叶菊秀等一批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当地的土家山歌、土家竹雕等3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成为了重点保护和开发的对象。洗车河流域等3个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和里耶镇等10个民族文化艺术之乡也得到挂牌保护,靛房镇、苗儿滩镇、农车乡等因为浓厚的民族风情早已经名声远播。
    面对如此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如何传承土家文化,把这些可贵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化成教学资源,寻找我们的根,留住我们的血脉,让民族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开花、结果,一直是我苦苦思索的问题。我们龙山县位于武陵山脉的深处,风景优美,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长期以来,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土家民间没有文字,全部靠口授心记,代代相传。在这些口语中,不少句子应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有趣,不少句子朴实、易懂,却包含深刻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为开展土家少儿绘画作文打下了基础。
    在今天,不少老人还给孩子们“摆古”。那些遥远的故事,令孩子们心驰神往。与此同时,孩子们表达尤为天真,他们一方面信手涂鸦,用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还在图画下写下几句话,表达心中的感悟。不少孩子都有这样的经历,他们画上两个大人,两个大人牵着一个小孩子。他们很随意地配上这样的文字:穿着黑衣服的是爸爸,穿着红衣服的是妈妈,中间那个戴黄蝴蝶结的就是我。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爱我的家。孩子在绘画和作文中,表露出了真挚的情感,很令人感动。2004年秋,阳光格外灿烂。我校10多位土家孩子拿起五彩画笔,在校园一块长50米 、高2米的墙壁上绘上土家人过年打粑粑、梨田、狩猎、编织西兰卡普、土家吊脚楼等画面。那犁田的老阿公、狩猎的土家汉呼之欲出,那编织西兰卡普的阿婆、月夜观察白果花的西兰姑娘惟妙惟肖。这些图画的素材全是学生平时采风收集的。孩子们天天受到土家文化的熏陶,对本民族的东西耳熟能详,所以,孩子们在完成这项工作时候感到是那么亲切和自豪。在孩子们的画笔下,在学生的作文中,美丽的土家吊脚楼有半截伸到了云朵里,过年打粑粑的欢乐声传到了山外面。这堵民族风情壁画墙,成为我校一道最靓丽的风景。
    我抓住这良好的契机,大力弘扬土家文化,作了一些探索。首先,我作了“你是否喜欢绘画作文”的问卷调查,大约有85%的孩子说自己喜欢绘画作文。显然,在山区偏僻山寨的房前屋角和地上以及只要可以涂画的地方,孩子们用随手拾来的粉笔、木炭或是土块精心涂画的图画、随意的几句语言就充分地印证了这一点。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开始实施土家少儿绘画作文教学,让土家民族文化在校园里发扬光大。我把那些随处可见的不起眼的绣花图案拿给孩子看,我给孩子们介绍土家的传说和历史,我把民间老艺人和土家山寨中的奶奶、婶婶请进课堂。孩子们激动了,他们认真地看着,画着,讨论着,然后,他们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中的笔,把心中的感受写了出来。这种贴近生活的土家文的欢迎。化学习过程让学生倍感亲切,绘画作文因此得到了学生

    二、少儿绘画作文教学活动设计
    首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一是知识目标,一是三维目标。知识标就是引导学生了解民间文化的一些习俗及过程,要学生自由地绘画和表达,不受一点拘束,心中有画,彩笔绘画,见画作文,一气呵成。二是三维目标,通过绘画作文,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学习土家人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淳朴善良的美好品质。下面以《打年粑粑》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通过绘画作文,一方面让学生了解春节土家人过年打年粑粑的基本过程,能够用绘画的形式叙述出来;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再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用朴实的语言把身边的事情记录下来,培养学生真实、生动、朴实的文风,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品质。
    二、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绘画打年粑粑,培养学生对土家民族的热爱之情。在绘画和作文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第二、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切入课题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打年粑粑的过程,体会节日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学生回忆,老师鼓励
    老师的引导引起了学生的美好回忆。在回忆的过程中,学生滔滔不绝地谈起过年打年粑粑的美好时光。老师不失时机的补充,鼓励学生放胆说,不要有拘束。
    三、学生绘画,画后作文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正是水到渠成的时候,学生已经是跃跃欲试。老师没有喊学生动笔,学生早就开始作画了。学生用五颜六色的彩笔和水彩画出打年粑粑的的快乐场面。绘画完毕,学生情不自禁的开始用语言描绘,在孩子们的笔下,打年粑粑是那么快乐,是那么幸福,因为那是他们最美好的记忆。
    四、互相观摩,老师总结
    每次绘画作文完毕,老师都鼓励学生互相观摩,取长补短 老师还要认真总结,认真讲评。老师把画画得好的让学生欣赏,把作文写得生动的念给学生听,经常上绘画作文欣赏课,学生常常陶醉其中,受益颇多。 

    三、少儿绘画作文的教学效果
    绘画作文的教学效果十分明显。第一、面向了全体学生,实现了公平教育,每个孩子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机会。第二、提高了学生绘画兴趣,学生对土家民族风情、民族文化更加了解。第三、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第四、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第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不仅能画,还能够拿起笔来写,能够很好地表达心中美好的感觉。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老师的心里满是喜悦。
下面,用具体的事例予以佐证。
    长期以来,我组织学生搜集土家民间故事、民间童谣,要学生画出来。其中,《白果花》的故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画出了《白果花》图,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西兰姑娘心灵手巧,会编织土家织锦,她把所有花鸟虫鱼的图案都编织完了,只有美丽的白果花没有编织。白果花晚上才开放,所以西兰天天晚上观察白果花,可是遭到嫂子的谄害,最后西兰被哥哥毒打致死,所以土家织锦又叫西卡普。我的耳边经常回响起这样凄婉的歌声:美丽的白果花,月下才开放;珍贵的白果花,月下更芬芳;西兰姑娘织锦来,双手穿梭忙……”我以土家文化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写生活作文,作文教学得到了突破。 
    在传承土家民族民间文化、实施绘画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或者引导学生观摩西兰卡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或者引导学生感受土家建筑吊脚楼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或者引导学生下乡采风,感受土家歌舞魅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或者要学生过好土家传统节日,积累创作素材。天长日久,学生观察能力、绘画水平、作文能力、写作品质等都有了飞跃,民族情感得到了升华。一位学生在老家观察了土家哭嫁的场面,画出了图画《哭嫁》,看着这幅画,学生这样写到:亲人们坐在堂屋里,个个都很伤心,只有我们这些孩子在大人们之间穿来穿去。阿涅(母亲)的手搭在阿大(姐姐)的肩上,蒙着帕子,不停地哭泣。阿涅(母亲)哭:屋檐后面栽枣子,儿啊,你有娘来无老子。姐姐泣不成声,也哭着:对门田里种草籽,娘啊,你当了娘来当老子。我站在旁边听着,想到了亲人就这样要离别,也伤心地哭了。学生写了生活作文,亲情作文,真情作文,从民族文化里吸取了营养,得到了滋养。不少学生在作文中表示,土家人民勤劳能敢,智慧聪颖,作为一名土家族儿女,心中十分自豪。
    由于长期坚持绘画作文教学,学生的作文普遍得到了提高。我辅导的学生习作《土家山歌进课堂》等多次在湖南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小学生导刊》上发表,学生作文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老师问学生:同学们来自乡下,你们的父母辛苦吗?学生答:辛苦。老师问:为什么?学生答:因为他们要上山背包谷,要到田里收谷子,冬天还要到冬水田里犁田。老师说:是啊,我们的父母,还有许多在乡下的人,他们多辛苦啊,不管多冷、多热,他们都得出门劳动,并且不叫一声苦,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我们身边有取之不尽的绘画和写作素材。所以,我们要把这些场景画出来,还要用文字表达出来。土家人地处山区,条件艰苦,人们刀耕火种,日出而作,日落不息,一滴汗水甩成八瓣,但他们不退缩,很乐观。能够让学生意思到这点,不仅让学生找到了绘画和作文源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受到热爱劳动的教育,受到良好的熏陶。老师要学生随父母兄长多参加劳动,体会劳动的艰辛,观察大人的劳动情况,体会劳动给他们带来的欢乐。学生一边绘画,一边写出了大量的好作文,如《妈妈背包谷》、《我和外婆舂粑粑》、《摘粽粑叶》、《金灿灿的稻谷》等。一学生画了一幅图画《背苞谷》,这样写道:……山路很陡,妈妈背着一个大柴背笼,包谷插得像小山一样尖。妈妈背着包谷,吃力地登上石阶。她弯着腰,头几乎要挨着石板了,汗水巴嗒地滴在路上。我看到一座金色的“小山包”往上移动……来到一块平地,妈妈放下背篓,狠狠地喝了一口山泉水,她的肩膀已被背篓深深的勒了进去,有明显的血印子。我心一酸,眼泪几乎要掉下来,妈妈多苦啊!学生写出了情真意切的作文,作文中包含着对母亲的热爱。这样的作文激发了学生的习作热情,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敢于表达、以情动人的作文品质就会慢慢培养起来。他们就会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家乡,爱自己的民族,爱生育他、养育他的山山水水,土家文化的种子就会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弥漫着永远的芬芳。
    四年级晏怡淑同学画了一幅《摆手节》图,她这样写到:……围着金光闪耀的大火,(大家)欢快地摆起手来,左摆摆,右摆摆。老年人边看边点头,笑呵呵地捋着胡须;青年人兴奋地摆起手来,赞不绝口;顽皮的小孩儿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小作者用图画和文字给我们描绘出了“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场面,非常难得。谭淑文同学画了一幅《推豆腐》图,这样写到:……奶奶把磨好的豆浆放进锅里煮,等豆浆煮熟了,用包袱把豆浆包起,再用石头把它压干,然后,就变成了豆腐,最后,再把它切成四方形,就像一块砖头一样。豆腐看起来又白又嫩,吃起来又香又甜。小作者的文章写出了磨豆腐的过程,写出了真实的感受,同样很不错。


    四、少儿绘画作文的教师心得

    把土家少儿绘画作文引进民间美术课堂教学是一种尝试,还很不成熟。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通过绘画作文的教学方式,学生对土家民族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文水平也提高了。在我们山区学校,把土家民族民间美术很好地转化为教学资源,前景非常广阔。用好了这些可贵的教学资源,就能够很好地传承民族民间文化,丰富我们的教育手段,美丽我们的教育过程。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机会,每一颗小草都能够报告春天的信息。把少儿绘画作文引进民间美术课堂,让我们山区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拿起笔来无拘无束地绘画,自由自在地写话,让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民族民间文化的魅力,让民族民间文化的种子在每一个孩子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幸福快乐的童年时光,是我一个“蒲公英行动”课题组成员、一名山区教师最美好的心愿。      
    我将继续努力下去。


编辑上传:刘蕾 (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