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元月课题实验点考察笔记
2005-02-08 13:05:00 | 浏览621次

2005年元月(23日~27日)
    23日大雪过后的湘西天气格外的寒冷,《南风窗》的记者郭宇宽先生及北京大学经济系博士李远芳女士在课题组负责人谢丽芳老师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的学校,并观看了近期刚从广东美术馆撤回来的课题组学生们的美术创作。从谈话中我得知他们这次主要是想了解课题实验在湘西,尤其是在偏远的学校的实施情况,有幸我参加了他们这次考察和采访。 
    当日我们便驱车往永顺赶,永顺是一个贫困县,在这里居住和生活着的大部分是土家族人。在永顺我们考察了永顺县上海宝钢实验学校、湘西州民族实验小学和永顺县交通希望小学,并和课题组的老师们进行了探讨。交通希望小学没有美术教师,自课题开展以来他们的美术课采用的都是湘西地方随手可得的材料,事实上,喜欢画画和做东西是孩子的天性,关键还是老师,是老师的观念。在接下来的考察中我的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 文 吉大师院附小 刘克江 )


实验学校的老师们



参观学生作品



参观学生作品


    25日永顺县教研室彭水芬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石堤和麻岔乡两所希望小学考察之余,就开始对他们的老师和学生进行培训。在湘西有小学2200所,而专职的美术教师只有190名。对老师培训是我们课题的一项主要的工作,条件好的学校要支持条件差的,一个学校带一个学校,一个老师影响一片老师,这样我们的实验就做开了。谢老师说,这也是我们课题组团队精神的充分体现,而这种团队精神也就是民族精神。到王村一小天已经黑了,但是在学生们的创作的美术作品面前,大家都不感觉到疲倦,因为它们太生动了。

    不论是石堤小学学生用树的种子做成的马,或是麻岔乡孩子用奶奶的破衣服做的超人,还是王村一小的孩子用棕树上的东西制作的气派的动物,都显示出了儿童的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倾注了老师们的心血。更重要的是它还说明,美术课在农村是能够推开的,关键还是怎么做。↓


拓展学生视野,利用身边资源



拓展学生视野,利用身边资源



认真听、思考着



作品前留个影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学生作品


    26日结束在永顺的考察,返回吉首正准备往腊尔山时接到刘宇新老师的电话,腊尔山被冰封住了,无法通车,教育局的考试卷子都无法送上去。腊尔山是一个苗族居住地,曾号称是湘西的西北利亚,它的自然条件的艰苦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对土家族孩子考察后,我们重点考察的苗族孩子学习的点就是腊尔山。“那我们就爬上去。”《南风窗》的郭记者显然是一个能吃苦的人,他毫不犹豫地说着。大家也都表示同意。正在这时刘老师又来电话了,那条多年以前修的老路通了。于是我们就顶着冰雪往腊尔山出发了。
    这一天正好是腊尔山赶场,沿途有许多徒步行走的人,车子的速度越来越慢,路面被冻住了车子不停地打滑,我们只好用手控制着车子让它慢慢地退回去,车子开走了,于是我们开始步行。这里离学校还有20多里路,我们蹒跚着走了半个多小时好不容易才穿过了冰封的路面,所幸又搭上了一辆顺路的农用运输车,下午4点多钟终于到达了腊尔山希望小学。学校的校长还有龙俊甲老师都急昏了,总算把我们等到了,听他们说,现在正逢学校放假,许多孩子都是这样徒步从几十里的山路走回来的,相比城市的孩子,不论从那个方面来讲,他们都艰苦多了。↓


冰封中的腊尔山公路



赶集去


    因为时间的关系,与老师的交流和培训都只能定在晚上。腊尔山希望小学的美术教育在课题实验方面曾做过多种的探索,龙俊甲老师不善言谈,但工作特别扎实,谢老师和我在给学生们讲课的时候都感觉到腊尔山孩子的进步。然而现在的问题是,随着课题的深入,如何更好地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同时通过这种学习让我们的孩子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而不仅仅是民间美术。事实上在沿途中我感觉到郭记者、谢老师他们谈得最多的也还是这个问题。这天晚上大家和校长们谈的还是这个问题。↓


苗绣衣帽



拓展学生视野,利用身边资源



和腊尔山的孩子们在一起


    27日早上8点,龙俊甲老师送我们上了开往吉首的早班车,沿途塞得满满的一车人,走的还是以前的老路,颠颠簸簸并翻过了一座特别危险的高山,好在四个车轮上都上了密密的铁链……
    中午12点我们终于平安到达吉首。     
                      
                    ( 文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刘克江 )


编辑上传:刘蕾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