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长老访谈录音整理
首都师范大学 骆艳
访谈时间:2010-4-20上午
受访人物:基诺山长老沙车
参与人物:谢丽芳,吴尙学,车白(基诺族),李志华(基诺族),骆艳,刘晶,宋烨
地点:基诺山景区阿嫫腰北脚下玛黑玛妞景点
骆:今天早上,我看见了基诺族特有的两件乐器,一个是“七柯”,另一个叫什么……(回忆名字中)
沙车:“扑估”。
骆:“布谷”(bu gu一声)是吗?它的构造原理是是什么?
沙车:这个“布”(bu一声)的音是变化了的。基诺话的准话叫“扑——沽”(pu gu 一声)
骆:“扑沽”?
沙车:对,“扑沽”。
骆:它是由几个竹筒组成?
沙车:7个。7个竹筒7个音。
骆:“七柯”也是7个竹筒7个音,那为什么一个按从长到短来排列,而另一个是长短变化呢?
沙车:变化是7个竹筒7个音,就竹子的长短来变化,竹子的厚薄来变化。那个音为什么配不上去,就是7个就有7个音。
骆:变化是7个竹筒的长短、厚薄不同。
沙车:所以音不一样,那么就照那个音来做。
骆:它们俩有什么区别?
沙车:“扑”这个字,意思是“贡”,尊敬的意思。“沽”是“物品”的意思。这个是“扑沽”。“七柯”,“七”是小的,最小的一个乐器。麂子要起了,麂子,山里的麂子要起了,用在古代的时候,打猎时打到麂子就用“七柯”,那个麂子要起了。
骆:那“扑沽”是捉到别的东西,大的东西?
沙车:是,大的东西。比如你打得了野猪,山里剖开了以后,一个人背一点,那就要用“扑沽”。野猪差不多跟麂子一样大,一个人能背,那就用“七柯”。“七”是小的东西。还有马鹿,马鹿是大、小都用扑沽。野牛用两套乐器,既用扑沽,也用七柯。一个野牛要用两套。
谢:打到动物了,就用乐器。
车白:村里面就知道山头上捉到动物了。
沙车:这个乐器是什么意思?是欢迎、迎接的意思。我们请了野牛来了之后,野兽有兽神吧,欢迎兽神。
骆:哦,是欢迎兽神的意思。
沙车:现在我们是欢迎游客。这是欢迎的意思。
李:小时候,我们村民去打猎,只要远远听到扑沽,一敲响,我们就赶紧到村口去。
谢:就知道打到野兽了。
骆指着:那个就是扑沽吧?车说是。
谢:哦,一个是七柯,打到野兽了,如麂子等小动物,就用七柯。
骆:那如果打到熊呢?
沙车:熊也是用七柯,用更长更大的七柯。熊不用扑沽。
车白:竹筒要更长。
谢:熊那么大不用扑沽用七柯。
宋:熊那么大为什么不用扑沽?
沙车:因为凶猛的动物我们不欢迎。老虎、豹子这些我们都不欢迎。
车白:这些吃人的我们不欢迎。
谢:那等于这样一个解释,当我们打到野兽时,我们在欢呼。实际上它本身也是一个神。我们使用乐器的时候也是一种祭祀形式。告诉大家,麂子送肉给我们吃了。
沙车:不,没有。告诉大家也是一件事情。主要是,野兽有兽神吧,欢迎神,神分给我的我才能打到,不分给我我就打不到。
骆:那七柯是表示欢迎的意思吗?
沙车:两个都是表示欢迎的意思。
宋:用两种乐器来区分打到的动物不一样。
沙车:熊、老虎、豹子这些我们不欢迎它,大的小的乐器都不用。
谢:我的理解是这样,七柯是小的乐器,扑沽是大的乐器,当我们分别打到这些野兽的时候,一个是通知兽神……
沙车:是通知人,不是通知兽神。是欢迎兽神。是神分给我野兽我才能打得它,不分给我我就打不到。野兽是兽神养着的。
谢:我已经打到了,感谢他。感谢兽神,我已经拿到了你给我的东西。然后……
沙车:告知人们。
谢:我们也听过,有这种经历。
车白:在山上打到动物了,马上砍竹子做七柯。
谢:现砍现做。
车白:做时还要调音。敲了听声音,不对还要再削掉一点。
骆:太阳鼓身上的图案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吗?
沙车:太阳鼓的图案是大家看见的太阳的光。大鼓的那个光是后代人改变下来的,因为玛黑玛妞装在大鼓的时候,它在水里面漂,水里漂以后,鼓不要落地的,撑鼓。
谢:实际上他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旁边有一些东西——木钉,他在碰到的时候不是鼓身去碰撞。木钉减少了阻力,避开了,目的在这里。
沙车:在水里漂时,下面有泥巴,可是它撑头就插进泥巴里面。(帮助着陆)
谢:对,因为今天我们一直在看,没想通,现在想通了,竹钉它肯定是有一个功能的。鼓在漂移的时候,掉下去是竹钉着地,鼓的本身是被保护的。
沙车:玛黑玛妞的样子是加美了嘛,加美了就接近太阳了。(录音不清,不知意思是否正确。)
骆:大鼓身上有一些圆的、波浪形的图案,有什么含义?
沙车:波浪形的图案是原始的东西,其他花是加的,加美。为什么是波浪形,它是水上漂过来的。水的波浪里面“蹦蹦蹦”撞过来。这个花,我们叫“八究(ɡǖ)一诺(nuo)”。“八”的意思是大水,“究”是顶,“一”是水,那个水啊,蹦地顶过去。
骆:是这个图案吗?还是这个?
沙车:这个有点不像。
骆画出另一种更复杂点的图案,沙车表示对: 你看这个水是这样顶过去顶过来的。前面两个是现在改编的。这个是真正的那个水顶过去顶过来的。
沙车:“诺”是回的意思,来回。你看“八就已诺”这个图案,水顶过去回来,又顶过去回来。
另一个图案:
沙车:这个上面还有(图案)。
骆:就是昨天上课请学生上黑板画的那种图案。
沙车:对,上面还有刺刺,角角。
骆:这是什么意思呢?
沙车:水里面有他们的房子,即大鼓。
骆:这是表示基诺大鼓的长木钉吗?
沙车:不是,这是玛黑玛妞他俩的房子。
谢:哦,这是玛黑玛妞的房子。这外面的撑钉实际上是和鼓外面的撑钉是一样的。
沙车:图案排列顺序应该是房子在水的上面。房子是竖起来的,水是这个。水上面是房子,水上面漂鼓,圆圈是自己改过来的。(水和房子是最原始的图案。)
月亮花图案
沙车:月亮花叫“坡罗子”,靶子。
骆:为什么叫靶子呢?
沙车:因为裤子上的,
谢:“坡罗子”主要是男裤。
车白:这里面有个故事,待会车爷爷会讲给你们听。
沙车:这是个古代传说故事,老人传给我听,我就按老人的话来传。古代时有个姑娘,比较漂亮比较勤快,村里的小伙子多,个个都想要这个姑娘。可是姑娘爱的只有一个小伙子,所以她没有办法啦,追求的人多了,她就(由)她爱的那个伙子领着,进山住山洞里面去了。在树洞里面。一个呢,村子的伙子一看,用弩射,抓走了他俩以后,把那个小伙子右腿打穿了。打穿了,昏倒了,死了!昏倒的时候,有一个白头老奶奶,叫做……估计可能是山神吧。昏倒的时候梦见老奶奶说你的姑娘,他们领走了。老奶奶滴了点油包了以后,小伙子醒来了。老奶奶说你的姑娘他们领走了,晚上人们睡觉时你拿着一朵花去找,找你的姑娘,你的姑娘有哼声,哼,碰了,说不定是人家打呀轧呀,听见你姑娘哼声以后——过去我们是竹笆房——听见姑娘哼声以后,从竹笆缝里面拿出一朵花,姑娘知道她的小伙子来了。小伙子把竹笆扒开,把姑娘救出来(20:29)。救出来以后晚上人们睡觉时背着姑娘就走。刚走到他俩住的那棵大树里面,后面又有追的人来了。后面追来的人用弩射。那么那个姑娘不会爬树,伙子背着姑娘爬树。那树我们基诺话叫“妞末”,汉语大榕树。所以他们人很多,用箭射,射以后,伙子和姑娘就分开了,伙子爬到更高,他们主要料准到伙子是要打死的。姑娘没有办法,她爬不高,在矮的那一角上,岔笆上,从上放了一块长长的布,像一道白光。基诺
沙车:月亮姑娘送给他的。
谢:这个姑娘话管这块布叫“索罗”。它放下以后把姑娘和那个树杈一起带到月亮里面去了。现在月亮里面有树杈吧?
车白:就像嫦娥的那个图案。
沙车:姑娘就带到月亮里面去了。可是这个伙子就没有办法了,背着这朵花就下来了。那个天神,汉话叫天公,我们基诺话叫“出丝米桌”,是女人在的那个地方,美女在的地方。我们一年一度祭“储意”(祭祀节日没有清楚),是求她的。每一年都祭她。月亮花,基诺话叫“搓陀”。“搓”是天,“陀”是顶。
谢:我刚刚听的是这样,小伙子背着姑娘爬树,但是姑娘不会爬。小伙子拿着那个花就爬上去了……
沙车:不是拿着,她搂着这个伙子,她拿的这个花是插在这个地方(指具体部位,脖子后的衣领里)。
车白:男人背后有那个花嘛,就是美女插在他的背上。这就是(月亮)花的来历。
谢:现在是男人女人后面都有花啊?
沙车:乱做的。原来不是。现在解放以后才有。过去这朵花是进行成人礼以后才用的。原来一般小娃娃是随便,方的也好圆的也好,小娃娃的衣服是不正规的。
谢:小伙子背上是月亮花,月亮花是这样来的。就到月亮上去了。刚刚说的那一块白布实际上是月光。
沙车:不知道是月光(不准确),我们基诺话叫“索罗”。
车白:他的意思是山神把月光放下来,把女的救上去了,包括那个树枝。现在我们月圆的时候看到那个树枝。
沙车:“索罗”在解放以前,我们自己的父亲死了,我们就送给他一块。九排长。
车白:祭月亮白光的。
沙车:母亲不用,父亲才用。因为在下面的是男人,上面的是女人。
谢:这样整个传说和故事都连起来了。
宋:白布挂在哪儿?
沙车:白布是父亲死的那一天,从房顶滚下来,一块布好长,爬上房顶后然后滚下来。很长,从房顶到地上就好长的啦。
谢:好了,现在问这块黑布靶子。他们在追他的时候,打过去了……
沙车:第一次第一剑被打在这里。
谢:成年的男人做裤子时
沙车:腿上,腿上。腿被打穿了。
谢:这还是属于创世纪故事的一部分。等于母亲就到月亮上去了,父亲留下来。
讨论
结果:阿嫫腰白相当于上帝、女娲,创造了玛黑玛妞。玛黑玛妞是始祖。这个漂亮姑娘和小伙子以及村民是玛黑玛妞的后代。
沙车:女娲只造人,我们阿嫫腰白做万事万物。做出来的万物全能讲话,也是她消灭的,只留两个人。
三撮毛
骆:您头上的帽子装饰有什么特殊意义?(帽子上绣有三朵花)
沙车:后面两边两个等于父母亲。前面这个等于自己。最初是三撮毛,(代表三条生命)(30:51分)过去都是理头发时就理光了。留前面、左右三撮。可是父母死后两边都剃掉了,不要了。
车白:现在帽子上都有三朵月亮花,分别代表自己和父母。
沙车:以前戴帽子时也是留三撮头发,不戴时也是。33:06
服饰
沙车:基诺语叫这个“阿各国的”,指全套服装。“国的”是衣服。“阿各”是树皮。“的”是穿。白色的多。白代表说树皮是白的,竹笋的笋壳也是白的。我们开始穿的是那个,由那个变化过来的。颜色是,山里面有好多藤子好多颜色,后来我们发展多了,用颜色配下去的。我们重要颜色有三种,白色,黑色,红色。都是染出来的。人会劳动以后,有了线有了布以后才染出来的。人不会种地种棉花时就拿山上的东西来穿。颜色全部是山上的东西,拿那个东西来变化的,颜色也多,大家看着好看,就原方配起来了。
刘:扣子有意义吗?
沙车:没有。自己编出来的。
谢:这个条纹呢?
沙车:条纹就是藤子嘛。
谢:这些大条都是藤!
沙车:山里面藤子多,比如说这一块是水库 ,当中用藤子裹起来就行了嘛!女士那种尖尖帽,芭蕉叶、竹笋壳,不管是什么叶,反正是大叶子,裹起来套下去就得了。
车白:“孔明帽”和基诺的帽子没有什么关系,和房子有关系。
沙车:那是汉族来做生意,从汉族传过来的话。这个就和大鼓一样的。变成说太阳鼓了,汉化嘛!
谢:所谓汉化,在这里就有一个体现。相当于他民族、别的民族来解释,说得越多,因为我们民族没有办法向外面不断地去述说,而他们利用网络说得多了,就越来越传。假的变真的了,真的变假的了。衣服就是拿树皮包在身上,用藤子缠一下。现在慢慢演变了。
骆:长老,为什么会有笋壳做成的面具?
沙车:那个是闹鬼。(呵呵)女人头饰有变化,三样,小娃娃时候,小姑娘时候,还有姑娘时候,就套尖尖帽了——成年礼以后就正规要套了。嫁妆又是另外一种头饰。那个姑娘明天就要结婚了,她今晚上就让她的证人、她妈把她打扮成结婚过的人,可是头饰不一样。
宋:没结婚和结过婚的人头饰是不一样的吗?
沙车:不一样。结过婚的那个嫁妆叫“乌突”(“乌突”可能是一种发型)。
宋:戴的帽子不一样?
沙车:不,帽子一样,“乌突”不一样。都是那种尖尖的帽子。
编辑:翟闯(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