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蒲公英行动三期云南之行小结 ——民族村落的那些美术教师们
2010-07-20 09:26:00 | 浏览652次

蒲公英行动三期云南之行小结
——民族村落的那些美术教师们


首都师范大学  石静


第一部分 行动&印象


    “想摘一片 一片绿叶 想写首小诗 一首小诗 告诉你 告诉你 西双版纳总有 总有忘归的感觉哎……西双版纳哎……西双版纳 水一样的傣家姑娘 傣家姑娘 让我踏上竹楼的台阶 让我走近你的面前。  
    想牵一束 一束阳光 想拴道红线 一道红线 告诉你 告诉你 西双版纳总有 总有收获的季节哎…….西双版纳哎…..西双版纳 水一样的傣家姑娘 傣家姑娘 让我听懂你的语言 让我融进你的世界……”
    2010年四月十二号到五月八号,路上伴着西双版纳州的州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蒲公英行动继续撒播希望的种子,继续怀着“听懂你的语言”的心情,一路从昆明到西双版纳、丽江、大理再到昆明,画了一个圈,谱了一首曲,渐渐地听懂“你的语言”。
    期间的人、物、景、情互相交错汇集,像一幅印象派的点彩创作,我们不知不觉的尽在其中忙碌忐忑的挥洒每一笔鲜艳色彩,经意与不经意间在最后暂别的瞬间幻化成了完整又动人的画面,这画面属于每个蒲公英人,每个热爱孩子的人,每个热爱乡土的人,每个热爱生活的人。
    一个月的时间说多不多,那是取决于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去经历和体验。一路走下来,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也接触最多的是民族地区当地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们,他们每个都很鲜活,每个都很实在,用自己默默无闻但毅然坚定的脚步在民族文化传承的路上踏上了串串脚印。
说到民族文化,要界定它就像是认识一个人,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它是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遗存,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质和标识,传达着本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格与气质,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可以说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活态的历史过程,其自身具备某种传递和延续生命的手段,有一整套自己的传承机制。过去民族文化的纵向传承是在自然经济的背景下进行,而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方式也在面对挑战。观前瞻后,除了民间传统的传播者:各种技艺的传承人、家族中有经验的老人以外,还有就是旅游带动,而被很多人忽视的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目前活态民族文化传承的最佳途径却刚刚映入人们的眼球。这种传播途径的优势是将民族文化传承与社区的学校教育结合起来,与当地的政府及民间的教育部门合作,从文化的根源入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能让一代又一代民族的未来不断弘扬民族文化,铸造民族精神。
    这次去的云南三个地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每个都有各自的教育特色和一套或成熟或年轻的民族文化传承体系,而美术教师在期间占据着主要角色。想必各个州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经验,对不同地区的教师思想也会有所启发和借鉴,路遥日久,我的认识和思想也开始慢慢的落地、慢慢的开阔。下面借几个州的一些考察印象与大家共同学习、共同感动。
    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学校教育中自上而下的民族传承链条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教育行政部门的作风和当地小学校长、美术老师的风采给我印象很深。
    1. 从职能自上而下来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首先是当地的教育上层行政部门对美术教育、教育研究和蒲公英行动的热情。从景洪市教育局的刀副局长对基层教学研究推进与执行的力度和速度,到黄淳主任那宽阔的教育视野和独特的教育视角,还有邹君教研员的犀利意见和独到见解。从这几位我们接触最多的教育行政部门人员的行政处世态度和行动,可以看出当地学校教育发展的良好形势。
    2. 我们接触了众多的一线美术教师,尤其是我们了解较深的三个民族的美术老师代表。比如傣族地区的石东风老师,现虽为兼职美术老师的他,对民族文化传承的热情和思考让我由衷佩服。石老师除了其主要负责的电脑课程以外,还主动的搜集关于民间美术的资料抽时机给学生上美术课。更难得的是他积极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从教育行政部门、一线老师,到民间艺人都成为他积极利用的宝贵资源。还有默默无闻却踏实认真的哈尼族优秀教师李冬梅,在条件简陋得几乎上不了美术课的情况下仍坚持搜集民间美术课的教具学具,而且还采访和考察村里的长者。在我们与她的交流中,惊奇的发现作风低调的冬梅老师原来非常有想法,实在让我们佩服而基诺族的李志华老师,虽然不善言辞但是也在默默地发动身边的人去关注民族文化传承的问题,而且通过我对他的问卷调查发现其实他很在意学生兴趣和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3. 不能不提的还有期间接触不是很多但让我深受感动的几位。一个是勐龙镇小街中心校夏校长,他对学校教育的激情和耐心,还有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从民族舞蹈课间操到校本课程开发到对各个项目专家的积极引入,种种都表现出他非常开阔和积极的视野以及对民族教育前瞻性的认识。还有哈尼族文化园的创办人,就是凭着自己对本民族文化的一腔热情来义务传播自己民族的根源历史文化,而且也是深有研究和调查的,这样朴实的民间传承者实在难能可贵。其实还有其他一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默默贡献力量的人们,只是时间短促没来得及彻底深入了解罢了。
    虽然考察时间不长,难免对整个考察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够,但是管中窥豹,总结版纳州的教育系统链条,会发现这个传承民族文化的状态相对是比较完整的,美术教师在期间就会如鱼得水。学校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把握和关注下展开,然后发行自己的民族文化教材,并在学校美术教师的实际操作中实施,期间保持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定期反馈。同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乏穿插美术教师主动联系与请教民间艺人的行为,以推进教学的深入。我想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适当的对社区的环境资源和文化馆等相关部门的教育功能加以利用,从而形成比较宽松融合的气氛,那么民间美术教育的教学就会比较完整。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勐龙镇中心小学的石东风老师在给孩子们上美术课《神奇的贝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青年志愿者宋烨在给勐龙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上美术课《美丽的傣家竹楼》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景洪市教育局的黄淳主任和老师们在认真速记听课记录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小街中心小学的民族大课间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勐龙镇小街前卫红河希望小学的孩子们看到我们很是兴奋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青年志愿者刘晶在勐宋小学上《哈尼梯田》美术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勐龙镇勐宋小学的李冬梅老师在上课《我们的民族包包》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青年志愿者骆艳在上完《基诺大鼓》美术课后赠予李志华老师文具


    二、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学校教育对民间文化机构教育功能的利用
    第二站是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我印象中这里的民族文化传承做的最突出的就是文化馆和博物馆等文化教育机构跟当地学校教育的结合。
    1. 东巴文化博物馆的李锡院长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着高度的热情和积极性,他积极配合学校教学的需要,促成文化馆与学校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不但使老师和学生对民族文化作尽可能准确和客观的解读,还使文化馆的公共教育功能得到更好的提升。其中,博物院与白沙完小的合作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教东巴文化的高奎光老师、和世武老师以及东巴和锡鹏怀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学校的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上,这样的老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中流砥柱和最广泛最直接的力量。面对旅游文化中日益被主流文化和消费文化冲击的民族文化以及各种对民族文化的误读,我们更需要这样的美术教师深入学校、深入教学之中。
    2. 印象最深刻的要数玉龙雪山脚下的那座师生仅13人的大公希望小学了。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来形容这个一师一校的希望小学最恰当不过了。杨勇老师是一位优秀的老师,不但敦厚朴实,而且对教育的认识非常深刻,通过墙上的“爱心角”和宿舍的励志书法就可以看到老师的精神追求和教育观念。学校里不同年级的学生虽然是在一间教室里学习,却比我们班级分明的学校显得更和谐安静。每个学生做完作业以后都亲自把作业交到杨老师的手上然后再出去玩,让人感觉到的是孩子们对老师的那种百分百的信任和放心。相对比现在集中办学的学校,这样的迷你小学校似乎更容易体现出某种温暖和踏实。
    丽江的学校教育总体而言非常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不管是从校园里东巴文的指示牌和东巴装饰画,还是从老师认真的东巴书法中,各个细节都透出教育者用心所到之处。值得借鉴的是丽江的学校教育对政府民间文化机构之教育功能的利用,还有优秀的美术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对学校教育中民族民间美术传承的热忱。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东巴文化博物馆的李锡馆长给我们做详细认真的讲解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青年志愿者张莹莹在给孩子们上关于纳西族服饰的美术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玉龙白沙完小的和钰琴老师在给孩子们上东巴文字应用设计的美术课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玉龙雪山脚下的大公希望小学全体师生合影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大公希望小学的杨勇老师在教室里设的与家长交流的《爱心角》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玉龙白沙完小校园里的汉语和东巴文对照的指示牌


青年志愿者张亚男上完美术课《白族扎染》后大家合影


    三、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美术教育团队
    最后一站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给我印象最强烈的是当地美术教师的团体精神和鲜明的成员个性。
    1. 在大理州接触到的老师和校长们都很有特点、很优秀,尤其是作为当地蒲公英项目负责人、大理剑川职业高级中学的吴玉琪校长,为人谦逊热情的他具有自己独到的教育理念和对民间美术的满腔热情,同时,作为组织者和学校的领导层,吴校长有相当强的组织能力,也就理所当然的能把一帮当地优秀的美术教师拢合到一起,众心成城致力于民间文化的传承,在请当地民间艺人和传承人给学生传授技艺的同时,他也不断发掘和本地或者外来的优秀高端人才和项目,以增加民间文化在学校课程中的份量。相信如果其他的民族地区多几个这样积极优秀的校长和组织者,民族文化传承的速度和效益会立竿见影。
    2. 再看看当地的优秀教师们。城镇小学的优秀典范张志老师是一位能力非常全面的美术教师,他传播民族民间文化的方式很实在,就是发掘民间美术的形式和文化因素给孩子们上课,然后平时还要抓时机进修做创作,敬业精神很是令人佩服。还有就是目前在乡村小学支教的张绍华老师,他既是创作型研究型的艺术家又是认真负责的小学美术教师,从孩子们的石头画,砖画到水墨画作品都流露出张老师点点滴滴的教育观念。优秀美术老师其实在民族地区是很多的,起码远比外界人想象的更多更优秀,杨浩宇老师,段涤霞老师,史玉培老师,李小明老师……虽然没有看过他们上课和工作,但是从侧面了解到他们非常专业的美术功底和创作热情,而且很多都是自学成才,创作的激情和自学成才路上的坚毅很是令我们汗颜和感动。
    民族地区的独特民风造就了勤劳聪明、热爱艺术的民族儿女,其实当地的教师都很优秀,只是没有机会一一接触到,但是通过这冰山一角的呈现,我们或许可以看到海面下冰山们的水平。在学校教育中进行民族文化传承,大理州这样的教师团队无疑是比较完美的,因为单个老师的优秀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优秀,就像足球,在此基础上整个球队的完美配合才能保证团体的气势和能量。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金华一小的张志老师在上手工课《白族头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和白族专家杨郁生先生学习交流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白蜡完小的张绍华老师在上美术课《白族服饰人物》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乡村老师宿舍一角


大理剑川职业高级中学的学生在做民族手工布扎


第二部分 调查问卷分析


    一个多月的时间真的不多,但是把精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的话往往会有新的发现。在参加此次蒲公英行动过程中,我也抽时机对云南几个民族地区的部分中小学教师做了初步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从:民族文化传承在学校教育中的现状、美术教师对民族文化的把握程度和对以后发展前景所持心态、美术教师的角色现状这几个部分入手。期间虽然难免纰漏和疏忽,但多少还是有些积累和发现。
    一、民族文化传承在学校教育中的发展现状调查
    1. 民族地区小学中(包括城镇和农村),开展民族文化教学的学校比率绝大多数都不到50%,有的甚至为0。而之所以造成如此的原因很多,在调查结果中主要集中在两点:师资和教学设备(占67%),其次是上级的重视和教材的适合度、利用率(占30%),再次是辍学、入学率、留守儿童、家长的思想、学生积极性。
    觉得在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学,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是美术教师(占50%),其次是学校领导(占38%),再就是学生、民间艺人、学生家长(各占11%),还有其他的整个社会大气候的影响、教育局、行政人员占1%。
    2. 在对专门培训民族民间工艺的职业学校进行的调查中,认为传承了工艺,但是其中的文化淡化的占了44%,认为传承了工艺,也加强了其中的文化的也占44%,还有个别认为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地方课程方式发展。
    3. 在另一相关题:“您觉得以何种方式保持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最可行?”中,“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从学校抓起和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和延续”作为选择项竟然占有同样多的比率。而“成立相对应的就业机构”在二十几人中仅占两票。
    通过以上的数字比重可以发现,学校教育在传承文化中的重要性和美术教师的重要性固然明显,但最终关键的原因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师资、教学设备、校领导的支持等等上层原因和物质条件是一切的前提。因此,除了对于师资等确实无法介入的因素以外,美术教师能做的就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所取得成绩之反馈赢得校领导的关注和支持,还有,教师平时对教学设备的就地取材和变废为宝性质的挖掘。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对教材的设计,除了操作时注意国家教材与地方教材相结合以外,相关的高质量可操作性的民族文化教材非常急需,这也是蒲公英行动进行的主要努力方向。
    还有,关于民族民间工艺的职业学校,由于这一类型的学校不在义务教育的范畴,所以对于学校的自我循环发展与文化教育的传承之间就会存在矛盾,一方面,学校确实一定程度上传授了民族民间技艺,并带动了就业,另一方面,如果传授的文化知识比重把握不好的话也会影响工艺类课程的传授质量和效率。因此,这方面做的比较优秀的学校--大理州的剑川职业高级中学,在技术和文化方面虽然不是做到最典范,但是起码已经有了这个觉醒意识,校领导的决策上已经开始注重与各种文化部门和相关课题项目的合作,并且与当地的中小学一并参与当地文化教材的编写交流。这也是其他地方的类似职业学校需要借鉴的。如何让学校在文化和技术的协调平衡中造就优秀的民族文化传播者是当前职业学校需要普遍注意的观念和原则,追溯到基层老师要做的就是在自己课程内容设计中作出技能与文化知识之间的权衡。
    二、美术教师对当地民族文化的把握程度和未来发展前景预测
    1. 在美术教师对民族文化的把握程度调查中,全部都选择了“熟悉民间美术但是不太了解其文化内涵”。
    美术教师对民间美术的把握程度在当地已经算是比较高层次的,但是相比相关的专家学者,当地教师对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了解程度就会不够到位和丰厚。这也是有着具体原因的,一则“术业有专攻”,美术教师在自己的职位上重视的是自己相关课程的内容或延伸,而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就自然有限了。二则社会的迅速发展,主流文化的融入速度加快,使本来就面临消失的民族文化愈发变形变味,诚然,有优势的同时也会有劣势和问题产生,在考察过程中,我发现某些咱们早已先入为主的观点其实经受不住现实的检验,非常讽刺的是,民族文化中的某些寻根溯源的说法和所谓专家观点也像当地经济的发展速度一样不断地在更新变化,很多民族文化专家在内的学者或者当地文化遗产继承人对民族文化内涵的解释也变得扑朔迷离、捕风捉影,因此再传入到美术教师这里,对于民族文化内涵的界定更是模糊,虽然这种文化的延伸变化很难受某个人把握,但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最好的期望中做最大的努力以求最好的结果。这样,如果美术教师要加强对民族文化内涵的了解,就需要教师在加强与民间艺人、民族专家交流的同时,自身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关注程度。
    2. 对在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相关教学的前景进行预测时,认为很有成果的占了66%,认为不抱希望和不了了之的竟然占了不少的比重,而其选择的部分原因是:“虽然有一定的成果但是应试的结果不可能在学校大规模的深入开展或者是无教材”。
    这个结果和数字比我当初想象的有些出入,虽然对在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学持乐观态度的占了大多数,但是除了这66%,仍然有不少的悲观的声音。造成这种悲观态度的原因其实不止是后天形成,而也有很多已经早早存在,比如目前的考试制度,比如人才选拔机制,像这样的根基背景的因素不是一两日形成,自然也不能几日彻底改变。而当下我们做的就是如何从兴趣和情感上入手,以适合当地学生的民族教材为媒介,以当地对民族文化有根深蒂固感情的教师为操作者,把经典活泼生动的民族文化形式呈现在学生的成长记忆中。
    三、美术教师的角色现状
    1. 工作角色这方面,我进行了美术教师在学校中重要性的调查,很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在非美术老师和美术老师之间的答案有着微妙的差别,结果是这样的:非美术老师中认为美术教师这个角色在学校中很重要的占40%,认为和其他老师一样重要的占56%,认为不重要的是0;而在美术老师中认为自己很重要很有成就感的是0,认为和其他老师一样的占33%,没想过的占33%,认为自己不被重视很失落的占33%。
也就是说,美术老师本身对自己的角色分析并不是客观的分析,在大多数非美术老师眼中美术教师的重要性起码是和其他老师一样重要的,而美术教师自己在自我角色分析中表现出来的不自信和失落的份数竟然占了几乎1/3。在关于工作成就感调查中,美术教师每天上完课的心情是“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比较失落”的占67%,也就是说,在关于工作的满足感、成就感方面,美术教师还是比较低的。工作压力调查中,认为压力可以接受的占67%,认为压力很大的占了33%,这个33%也占据了不少的份额,通过部分访谈发现,这可能因为几种原因,一个是大部分美术教师是兼职老师,身兼数职,比较繁忙;一个是因为美术课不出成绩,得不到重视和正面反馈,压力大。
    2. 生活满意度方面。大部分当地教师的工资目前在1500到2000左右,在社会上基本没有其他兼职,有67%的教师认为不能满足生活需求,有33%的认为刚刚能满足生活基本需求。职业自豪感方面,教师的家人对其目前职业有自豪感的占67%,没有发表看法的33%。
    在兴趣爱好这一栏中,大部分老师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积极,读书、旅游、创作、音乐爱好、帮家里做农活等等,还有的是业余时间做民间美术和民间文化方面的研究。
    总体而言,美术教师的角色重要性和自豪感在美术教师本人这边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在非美术教师对美术教师的评价中却明显透露出对美术教师角色重要性的认可;其次是工作压力方面,美术教师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压力来自外界对自己的不认可、不尊重,这其中就存在相互的误解;生活方面,仍有大部分的美术教师觉得生活比较困难,工资不能满足基本要求;而在业余爱好和生活情趣方面,美术教师则表现出上述几个方面少见的积极性和乐观心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师天生的良好心态和乐观生活的精神,如果这种精神也带动工作上的自信心,想必美术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也会趋向积极乐观。

结语

    通过这几个方面初步的问卷调查和期间的体验和访谈,云南这三个州的民族文化传承经验给原本知之甚少的我很大的启发,不管是总体整个州的系统民族教育经验还是期间接触的优秀教育工作者都给我从不同角度提供了一手的、全新的认识。结合问卷的数据和期间的考察,我也逐渐深入切实的发现民族地区的美术教师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佳群体。首先,他们根植于民族地区,了解和熟悉当地民族文化;其次,他们是当地知识水平相对比较高的文化传播者;再次,美术教师对于大部分以视觉状态表现的民间文化有着职业的敏锐观察力;还有,美术教师从本地的社会角色来看,从上至下与相关可给予支持的政府和民间机构都可建立良好的联系。还有至关重要的就是,教师这样一个群体面对的是当地的民族后代,这比其他任何对此有研究的专家学者更有群众基础。
    但是,如问卷的一些数据显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前起步不久的民族文化传承之路还有很多问题和现实困难要面对,而作为其中最根基前沿的美术教师来说更是需要坚强和自信的工作生活态度。如何把这些民族地区美术教师的自身和周边优势充分转化和开发,在目前位置上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辐射网力量,让自己的个体力量最大化,以最大程度的带动民族文化的传承,这是当地老师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关注的问题。
    最后,我总结了一个假设目标和初步的努力框架,希望从我的视角能给民族地区的美术教师些许浅薄的建议,当地的美术教师不妨尝试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展开自己的工作,让我们共同探索和挖掘一套可行的模式。
    目标设定:以培养对外交流型与研究型的小学美术教师为目标的民族民间文化传承者
    一、美术教师与自上而下的行政部门之间的交流契机
    1. 从实际出发对国家相关政策的再理解
    2. 在地方政府政策中寻找支持
    3. 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紧密联系及合作
    4. 与本校行政部门的关系
    二、美术教师与地方各教育机构的合作
    1. 与博物馆的合作方式
    2. 与本地高中等院校等文化教育机构合作方式
    3. 与地方其他各类教育机构的合作方式
    三、美术教师与其他民间组织及相关人士的合作
    1. 与相关项目课题组的合作
    2. 与民间学者、民间艺人、宗教人士的合作
    四、美术教师与身边生活工作环境中各因素的互动
    1. 对学生的理解
    2. 与本地教师圈内的合作交流
    3. 与社区中人与物的关系
    五、美术教师对课程实施各元素的把握
    1. 对国家教材与民族教材,校本教材的平衡
    2. 对教学实施的保障
    3. 对教学评价的建议
    4. 对课程阶段性的总结及思考
    这个目标初步设定,框架也只是初步拟定,以后还待继续进行实际的完善,旨在希望一方面能调动和完善民族地区美术教师的自身能力;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完善教师自身的同时做到民族文化传承的延续和深入。当然,目标只是目标,实施还需要当地美术教师的真正实际操作和逐渐探索,作为非当地民族但对当地民族文化感兴趣和对祖国民族文化有责任的我们,优势或许就是“非在此山中”的新鲜视角和我们的一腔热情,而未来要踏实做的就是和当地的美术教育工作者们共同牵手、互相对视的唱好那首歌,“让我听懂你的语言,让我融入你的世界”。

编辑:王涵茜(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