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民间美术走进课堂
吉首市民族实验学校 郑霞
今年3月份,我有幸参加了“蒲公英行动”湘西美术课题组田野考察,寻访了湘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苗乡古寨——老洞苗寨。让我真真体会到了神秘湘西的魅力,看着课题组的专家们年纪那么大了还在为播撒民族民间美术的种子而呕心沥血,让我们这些年轻教师都非常的感动。意识到为了推广民族民间文化我们肩上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民间美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所融入的剪纸、年画、版画、泥朔、布艺等艺术样式的用色原理对少儿绘画的教学都具有许多有益的借鉴。
从大量的民间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民间匠师喜爱采用纯度高的色彩来表现自己的作品。如木版年画中色彩愈鲜明愈好,多用鲜亮的颜色,如大红、绿、黄、紫等单色和间色,充分发挥色彩并置的效果,响亮、明艳、热烈。贴在墙上,四壁顿时亮起来,房间里充满着如火如荼,喜气洋洋的气愤,民间艺人还能巧妙运用补色关系把各种色彩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黑白相间,红绿相映,单纯中显丰富,对比中求和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强烈的装饰效果。他们常用几组强对比的色彩并列出现,并且各色块都具有一定的面貌,,形成浓重的色彩对比,这些鲜艳饱和的小色块分散组合在图形中,由于视觉空间的作用造成既绚丽多彩又统一平衡的效果。
针对民间美术色彩鲜艳、绚丽,大都体现平面的视觉效果特点,而这些色彩特点,恰恰吻合低龄段的儿童对色彩诉求的目的,由于低龄儿童内心世界天真烂漫,及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是一片阳光照耀的圣地,所以此阶段的色彩也无形中力求艳丽、丰富,并且这一阶段儿童大都没有建立色彩的空间概念,色彩效果还只能达到平面效果。基于低龄段儿童对色彩的把握能力,故在此阶段,我的色彩教学计划往往侧重于将中国民间美术的用色大原理融入少儿美术色彩的教学之中。在平面视觉效果中力求达到饱各、鲜艳、丰富、和谐的色彩效果。在教学课题的选择中也常常会借鉴一些民间素材,如民间美术、门神、脸谙等为载体,通过学生的自由创作发挥,达到融入民间美术色彩特点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民间故事《老鼠嫁女》一课中,首先是让学生在课前做大量的教学准备工作,通过向民间艺人或长辈了解老鼠嫁女这一民间故事的内容,再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观察或查阅资料记录下大量民间喜庆活动的造型资料。如花轿的造型及色彩、舞龙、舞狮、踩高跷等民间庆祝活动的服饰资料,还有为了体现过年喜庆热闹场面的窗花、对联、彩旗、灯笼及各种民间吹打乐器的造型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观察和记录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熟知我国民间节日的色彩氛围,并把这些喜庆的色彩和民间图案样式运用到《老鼠嫁女》的创作中。在构图和色彩的运用上因为事先手头有了大量的民间图案资料,学生们创作起来得心应手,一幅幅充满想象与童趣,充分融合了民间色彩元素的创作画很快就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同时前期的对民间色彩,民间资料的造型准备工作对日后的创作画也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编辑:任文秀(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