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飞吧,飞吧,蒲公英!
2007-07-05 22:32:00 | 浏览636次

 飞吧,飞吧,蒲公英!


龙山县里耶小学课题组


蒲公英,圣洁的精灵。白绒绒的花朵,秋风一吹,四处飘散。她越过山冈,穿过丛林,飞过小溪,寻找新的乐土。春风来临,她又会生根、发芽、开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默默地装扮着家乡的山山岭岭……
龙山县里耶小学自去年3月加入“蒲公英行动”美术专项课题,实验以来,在组长彭慕华老师的带领下,深入挖掘里耶地区丰富的土家民间资源,结合校情大力开展学校美术教育,如今已取得初步成效。其中,课题组教师中的有关研究论文,在州级以上报刊发表的13篇;学生作品,在州级以上报刊发表或获奖的51篇。

缘 起

在经济发展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当然包括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正在人们的无知和冷漠中销声匿迹。特别是土家族文化已面临濒危, 而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却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丰厚土壤和根基。

包括美术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几何时,在“应试教育”的现实环境条件下,让学生真正全面发展,还只是一种奢求,美术教育严重缺失!特别是贫困农村孩子的美术教育更是无从谈起,他们连最起码的学习用品也无法买齐。另外缺少专门的美术教育师资,没有充分体现地方特色的教材,每周一节的美术课,往往要被语文、数学这些所谓的“主课”霸占……

于是,在著名儿童美术教育专家谢丽芳研究员的主持下,开展了蒲公英行动民间美术在学校中传承与发展”课题实验。

土家民族拥有人口802万,是全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但是,他们丰富的民族民间美术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却不容乐观。

2002年里耶发现36000枚秦简以后,有关里耶一带历史文化的研究如火如荼。里耶,从古至今就是被当时的中央政府强力控制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湘西蛮荒地区的小不点;同时,土家民族至少从旧石器时代起,就生息、繁殖在这片热土。土家族是一个极具艺术涵养的民族,享誉中外的“西兰卡普”就是土家族的国家级的艺术珍品。“西兰卡普”的图案构图大方、形象生动,具有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自从2005年里耶镇被确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以来,如何提高里耶的文化品位,体现里耶的民族特色,让土家民族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从而促进里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摆在里耶人民面前;而土家民族的民间传统美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又必须从小抓起,学校教育就责无旁贷。学校校长向阳同志对加入“蒲公英行动”美术课题实验充满了热情和信心。

谁去领这个头呢?校长看准了语文教研组组长彭慕华。

如今还是语文教研组组长的彭慕华老师,今年26岁,2000年从原来的永顺民族师范学校毕业,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她美丽大方,处事干练,又多才多艺,尤其擅长水彩画。

“对一件事,要么不答应,答应了就一定要做好!”土家女儿彭慕华快人快语。

向阳校长鼓励她:“就凭这句话,我相信你一定能成功!”

探 索

课题组的研究实践是从三年级做起的。三年级有5个班,每班2节美术课,全部由彭慕华老师担任。

双休日,课题组集中了三年级以上的近100个美术爱好者,均由彭慕华担任主讲,其余苏艳英、江平和张超老师鼎立协助。

可是,她到301班的第一堂美术课,真是让她尴尬不已。那是一堂人物线描写生课。她就按照传统的美术教学方法,先讲写生的基本知识,透视、比例、明暗等等,讲得口沫四溅,神采飞扬。一句话,自我感觉良好。只是学生听得如云里雾里。看到学生迷惑的样子,她又现场临摹、写生。等到学生要作画时,还是没有几个动手。什么原因?学生们回答:“老师,你画得太好了!我们不敢画。”

这是真的吗?大慨只是学生让老师得个好想吧?
精心准备的一节课,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采马8.jpg


那一夜,她彻夜不眠:怎么办?不能这么下去啊!

第二天,她到302班上课,决定采取新的教学方式。彭老师自己当模特,让学生进行线描写生:叫学生看到什么,就尽力去画,大胆去画,不要怕画不好。学生迟疑片刻,不久兴趣高涨。然后,彭老师点评了一个学生习作:大家看到后都哈哈大笑,彭老师也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时,老师及时指出问题所在,水到渠成的将透视、比例、明暗等知识一一道来,不少学生也慢慢心神领会……等到再次作画时,真的还出现了一些“佳作”呢!

这堂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确实让彭老师又一次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以后,学生的绘画水平也越来越高。当然,童心、童趣,儿童的作品,是不能拿大人的标准来衡量的,它自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儿童的想象力,会远远超出成年人之上。“他们的习作,虽然显得幼稚,有的甚至很可笑,可是,这正是孩子们可爱的地方。”苏艳英老师的教学随笔上就是这样写的。

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爱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还要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美术艺术的发展渠道。这就需要走出课堂,来到民间,来到田野。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们为我们的美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是我们美术创作永保生机和活力的取之不尽的源泉。
从此,里耶河堤边的老街区,是老师带领孩子们经常写生的地方。
里耶老街的两家“西兰卡普”作坊,那里的美妙绝伦的土家织锦绝作,成了学生们写生和临摹的好素材。

里耶的土家民俗博物馆也让孩子们留恋忘返。

值得称道的是,课题组老师们能够充分利用本地的美术资源,信手拈来,皆成佳作。从画画题材的选择到材料、工具的选取,甚至颜料的配制,均来自于当地生活,既节约了时间,又节约了资金。学生在创作中逐步培养了热爱家乡的情感,也尝到了创新的乐趣。

他们用泥巴做土家风土人情的泥塑,再涂上黑漆或其他颜料,形象生动可爱。

他们用稻草扎人、扎实物,憨态可掬;用藤条编织的作品,美观大方。
他们在瓦片上作画,八部大神、戏曲人物都活灵活现,童趣十足。
就是普通的酒瓶,也是孩子们在其表面作画的好地方。他们在上面作水彩画,乐此不彼。

彭慕华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写道:“原来,简单也可以创造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缺少创造美的心灵。”
收 获

一年多的艰苦探索和实践,老师和同学们都得到不少满意的收获。教学相长。现在,对于美术的学习,师生有一个共识:美术教育是人人都需要的,通过美术学习,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使你的生活充满情趣。

305班的白峻同学,曾经迷恋网吧,是个打“传奇”的高手。就是彭老师的美术课,把他引到了另一个世界,让他告别了网吧,远离了噩梦。

303班的留守学生张元绪,自从参加了课题组组织的双休日美术兴趣组的学习以后,充分展示了自己的美术才华,使他重新找到童年的乐趣,扬起了生命的风帆。

301班的鲁前进同学,从小患上了侏儒症,15岁了,身材矮小,常受同学们嘲笑。但他“龄大力不亏”,加上他聪明伶俐,不仅对嘲笑他的同学会施以报复,不久还充当了学生中的“老大”角色,到学校中影响很坏。在彭老师的悉心引导下,逐渐爱上了画画。一个月,两个月,他的画越来越美了,小前进也慢慢改邪归正,成了大伙喜欢的好同学。爸爸、妈妈听到后,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如今,该校课题组已初步摸索出了一条立足当地土家民族特色的,儿童美术教育的新路子。彭慕华老师还向我们透露了他们课题组的一个“远大计划”:3年后,将拿出一整套小学美术教学的地方教材,并争取在学校推广使用。

6月23日,中央电视台记者张俊一行来到该校采风,专门参观了学生创作室。墙壁上张贴有水彩、水粉、素描、蜡染等作品,桌上陈列的剪纸工艺,还有草扎、藤编佳作,琳琅满目,不一而足,孩子们的作品把民间美术诠释的童趣飞扬!最后,张俊记者说:“从这些充满童趣的佳作中,我们看到了土家民间美术艺术后继有人!”相信,蒲公英的种子会越播越远,蒲公英的精神将激励我们奋进,永不停息……


编辑:任文秀(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