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侗乡之行
2005-08-04 18:07:00 | 浏览699次

                                       侗乡之行
                              永顺县交通希望小学 彭英明

    2005年7月16日,我们湘西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和部分专家来到了贵州省的苗寨侗寨考察学习。
    当我们走进一个又一个苗寨时,看到的是一寨又一寨独具特色,保存完好的苗族建筑,还有一件件做工精美的苗服、刺绣、银饰,听到的是一首首充满民族特色的苗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苗族的民间美术和文化的内涵。但让我感受最深的难以忘怀的是我们这次考察学习的最后一站——黎平县岩洞镇的侗乡之行。
    当汽车沿着弯弯曲曲的乡间公路慢慢驶入侗寨村口时,首先映入我们眼里的是建在依山旁水的侗寨民居。这里碧水青山,一条小河从侗寨中间缓缓流过。进入侗寨,就像到了人间仙境一般。到了村口,下了车,我们受到了侗族最高礼节的接待。这里的人,不管是男的女的都穿着侗族的服装,排着长长的队伍,唱着悠美的侗族大歌来欢迎我们的到来,欢迎的歌声刚停,侗家的孩子们就给每一位客人献上美酒,戴上用彩绳套住的两个红鸡蛋,赠送给每位客人一条侗家编织的长带子,然后姑娘小伙子手拉着我们的手进入寨子。这里纯朴的乡风、民风,让我们很感动,也很激动。我们不时的拿起手中的相机,记下这美丽、难忘的时刻。
    这次侗乡之行,让我感受最深的、最难忘的是侗族大歌、侗寨民居、侗族服饰和侗家人的勤劳。
    岩洞镇是侗族集居的地方。这里的大人和小孩都会唱侗族大歌。他们在几年前走出山寨,参加全国性的比赛,并获得大奖。不信,你去听一听那悠美悦耳的歌声会让你陶醉。那多声步的唱法,那优美的旋律,再用侗家的语言唱出来,简直让人激动得不得了。这里男女老少都会唱侗族大歌,年龄最大的已有78岁高龄了,最小的才几岁。可见,侗族大歌在这儿的影响力了。这也许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侗家的居民多数是依山旁水而建,形状大同小异,第一层离地面有一定的空间。侗家的房子分成三部分。吃饭睡觉的地方建得较为宽敞和豪华一些。用来储存粮食的地方,全村基本上是集中建在一起,粮仓下面有水,称之为“水上粮仓”吧,这种“水上粮仓”集中建在一起,据说有两个作用:第一,可以防火烧,因粮仓与生活区有一定距离;第二,可以防鼠,因为粮食仓下面有水。侗家人的厕所专门建在另一边,与吃饭睡觉的房子有一定距离,厕所是用四根木头和一些木板做成,每次只能容纳一个人,很小也很简陋。
    侗家的建筑最有民族特色的、最漂亮的要数侗家的鼓楼和接龙桥了。侗家鼓楼每个寨子都有,一般都建成八角形,下面由许多根粗大的柱子支撑着,上面有多层瓦面,形状像一个宝塔,造型奇特,装饰漂亮。侗家的接龙桥一般修建在需要接风水的地方,而不一定是行人需要经过的地方。接龙桥的桥面和桥身都是木头连结组合而成。一座接龙桥要用上百根的大小木头,桥面上有乘凉的座位。接龙桥的瓦面设计形式多样,有方形、有棱形、有三角形等。瓦面一层接一层,到了最上面就成了尖尖的塔顶一样,这个侗家鼓楼的屋顶基本一样。几个这样的屋顶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整个接龙桥的屋顶,十分漂亮。这种造型奇异,做工精细的鼓楼和接龙桥,是侗寨美丽的风景线,是侗家民间艺人的杰作,是侗族民间美术的代表作。它们有的是新建的,有的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走进侗家鼓楼,踏上侗家的接龙桥,让我无不感到民间艺人的伟大。
侗族的服饰和苗族不同,侗族的服装比较轻,女的穿裙,脚缠绑腿,男的穿对胸衣。衣服上面都绣有侗家图案,造形各异,色彩丰富,做工精致。侗家妇女还制作了用来背小孩的布袋、腰带、口袋等工艺品,上面也有漂亮的图案。这些图案都是出自侗族的女人之手,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和乡土气息。让我真正领略到了民间艺术的魅力。侗家女人也带银饰,但比苗族的银饰轻,而且造型设计不同。
    侗族人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他们还保留着日出而劳,日落而息的勤劳习惯。每天早晨,男人们腰缠一个鱼镂一样的竹编,里面放着刀,手提锄头上山劳动,女人们手提盛饭的饭镂跟在其后。晚上才从地里回来,回家后,她们还要纺纱织布(这里每家每户都还有纺纱织布的手工工具,同时还有染坊等)。
侗族山寨的每一处,都无不体现着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这难道不是一个天然的露天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博物馆吗?



编辑:王颖(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注:此头图来自于网络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