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让山区小学的美术课堂溢满泥土的芬芳——贵州考察随想
2005-08-04 17:44:00 | 浏览613次

    让山区小学的美术课堂溢满泥土的芬芳——贵州考察随想 
                        龙山县民安镇第二小学 尚代春
       
    2005年7月,我有幸参加了以"推进民间美术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并从中探索出一条可以在全国少数民族和贫困地区小学美术教育推广的教学模式"为宗旨的"蒲公英行动"在贵州的考察、研讨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听取了何韵兰、谢丽芳、瞿墨、尹少淳、乔晓光、朱凡、陈卫和等专家的精彩讲演,看到了陈磊老师上的两堂美术研讨课,也饱览了贵州苗寨那迷人的风光和醉人的风情,欣赏了贵州侗乡那醉人的乡情和高大的鼓楼,同时还和课题组的老师、来自北京、浙江、江苏老师们互相交流,确实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施洞小学的教室里,陈磊老师上的美术课。那堂课说来简单,就是引导学生用乡下孩子最常见的稻草编织各种东西。刚上课的时候,学生的兴趣不高,有面面相觑的感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活了起来,他们睁着明亮的眼睛,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甜甜的微笑。作为一个农村孩子来说,稻草是司空见惯、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但是可以用来上课,还可以编织出许多美好的东西:龙、狮、蛇、人、、、、、、简直不可思议。更令孩子们欢欣鼓舞的是,北京来的专家和学者们与他们一起动手,专家们手舞足蹈,其乐融融。教室里溢满了泥土的芬芳。那普通的不值一钱的金黄色稻草,能够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有这么大的感染力,令我这个在乡下长大的中年人怦然心动----原来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教学材料。应当说,陈磊老师的课是成功的,因为,这堂课让山里的孩子得到了快乐。上课完毕,很多专家在发言的时候都是热泪盈眶。因为专家们高屋建瓴,对教育的不公平理解很深刻,特别是山里的孩子受美术课教育的机会几乎为零。今天,他们目睹了山里孩子在课堂上那么快乐,那么自信,他们怎能不激动呢?一位诗人说,为什么我的眼睛里饱含泪水,因为我深深地受着这块土地。也可以这样说,为什么那么多的专家在发言的时候热泪盈眶,因为他们深深地爱着山里的孩子,因为我们山里的孩子的美术课堂里溢满了泥土的芬芳,因为如果坚持了下去,山里的孩子也能受到良好的美术教育。
贵州之行,至少有以下几点我感受很深。
1、“浦公英行动”给了湘西美术教师一份崇高的荣誉。

    众所周知,湘西是湖南的西伯利亚,这里山高路远,经济落后,教育滞后。而在这里工作的老师也是足不出户,所见有限,很难闻到山外世界的气息,触摸到现代教育的脉搏。很多老师连自己的县城也没有去过。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变得孤陋寡闻,两耳难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死书,思想变得僵化起来。教出来的学生也是死搬硬套,没有创造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教师,一个学生如果缺少了创造力,那么是没有希望的,一个民族缺少了创新就要落后挨打。
    “蒲公英行动”是一场及时雨,滋润山区教师干渴的心田。由于美国福特基金的资助,经费十分紧张的学校才得以让教师外出学习、考察。一方面,课题组的老师走出了大山,到北京、广州、江浙等地区考察、感知,感受到经济发达地区人们的教育新理念和对教育境界的追求。同时,还有机会和许多德高望重、著作等身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促膝谈心,聆听专家学者对艺术、对美术、对教育的精辟阐述,常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另一方面,课题组的老师又深入到侗乡、苗寨、土家山寨采风考察,给当地的美术教育送去一股清风,很多老师变得成熟,逐渐成长起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蒲公英行动”给了湘西教师一份荣誉,这份荣誉是崇高的,是弥足珍贵的。
2、“蒲公英行动”给了湘西美术老师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民族的便是世界的。作为一个在民族地区长大,又服务于自己的民族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有责任挖掘、传承、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走出去是为了学习,增长见识。重要的是走回自己的课堂,让民间美术与少儿美术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美术新课标指出:美术是文化的载体,自身也是文化的一种类型,因此美术学习不仅是美术技能技巧的学习。应该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并追求对美术的学习感受和接受文化的影响。作为湘西人,我们更清楚,我们的故乡在经济上的落后,在思想上的守旧。我们大多数学校不能开足开齐美术课,即使课表上有美术课,也是摆设 ,美术课上了语数课。美术课对乡下的孩子来说是十分奢侈的。就笔者而言,少儿时代从没有上过一节美术课,学校也根本没有美术教师,我们更不知道水彩、蜡笔、没画棒是什么东西。
    长期以来,湘西被称为蛮荒之地,湘西人被称为“蛮子”。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教育与当地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民族文化严重脱节,制约了教育在农村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美术教育的苍白和空洞,更使我们感到伤心和寒心。当我们走出了大山,看到城市里的孩子们拿着油画棒涂着美丽的蓝天和洁白的云朵的时候,想到我们湘西的孩子正在因为背不到语文书,做不到应用题而愁眉苦脸,我的心就一阵阵揪痛。这是教育的不公!这是我们湘西教育留下的遗憾!
    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湘西的孩子虽然买不起美术工具和材料,但是,我们身边有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美术教育资源。山上的树叶可以拼做各种图形,田里的泥巴可以捏出不少造型,还有柚子皮、包谷壳、稻草等都可以用来作美术材料。这些都还是浮在层面上的东西,我们的土家织锦、苗家锉花、苗家银饰、土家对歌等各种习俗才是熏陶孩子们的肥沃土壤。也可以这样说,我们湘西的孩子是幸运的,因为他们生活在一种浓郁的民族文化氛围里,有那么多的材料可以选用。只是因为我们缺少发现,没有传承,更没有发展,有的东西要流失了。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把美术教育与民间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个责任是重大的,也是沉重的。
3、民间美术的结合与发展要从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入手。

    作为湘西人,我是很自悲的。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湘西是穷山恶水,蛮荒之地,有的人还以为湘西人在吃生肉,山上多土匪。所以湘西就是贫穷、落后、野蛮的代名词。这次有幸参加课题组的贵州考察,反思自己,看到贵州的苗寨、侗乡人民是那么的怡然自得,那么自信,心中很是感动。我们湘西有那么多原汁原味的土家文化和苗族风情。我们要为自己的民族骄傲。多少年来,我们的土家苗汉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战天斗地,克服种种生活的艰辛,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例如:土家织锦、土家哭嫁、苗家锉花、摆手舞、苗家银饰、苗家蜡染等等。更重要的是,湘西人勤劳勇敢,在生存环境十分恶劣的情况下,从不言苦,永不言败,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更值得我们骄傲。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山青水秀必然人杰地灵。熊希龄、沈从文、黄永玉、宋祖英、何继光等都是湘西的骄傲,他们都是听着苗歌,喝着山里的山泉水长大的,是湘西的大山给了他们艺术的灵性和真挚的人品,所以他们才那么光彩照人,熠熠生辉。从这点上来说,我们要为湘西骄傲,为我们的民族骄傲。在美术教育进程中,我们要给学生传播这些信息,从而让学生树立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只有这样,他们才爱自己的民族,才爱生养自己的土地。
4、儿童美术教育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要从实际出发。

    同是湘西,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教师要从实际出发,不能人云亦云,一窝蜂地赶。例如,别的学校画壁画,自己的学校学校场地不具备,也要画壁画,这不可取。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例如凤凰县和花垣县,苗家习俗相对浓一点,许多老百性还在讲苗话,唱苗歌,戴银饰。老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苗家人的生活、劳动和习俗,从观察苗家银饰和衣服图案入手,然后弄清每一个图案的来历和含义。听唱苗歌,学唱苗歌,弄清歌里面的意思和它的内涵,从而体会到自己的民族对美的追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又如我们龙山,相对来讲,土家文化气氛浓一点,我们就要努力保护、传承和发展。最典型的是,我们县城里有一个土家工艺馆,这是学生了解自己的民族的最好场所。那里面有古色古香的土家门窗、桌椅,上面雕刻着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学生看了之后,要理解,这些精雕细刻饱含了土家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这要花很多心血,所以我们要为我们是土家人而骄傲。又如,龙山苗市的叶玉翠老人是全国民间工艺大师,她织出的西兰卡普花色多,品种全,立体感强,十分美观。虽然她已仙逝,但她的事迹犹存。可以组织学生前去采风,寻访大师的足迹,观摹大师的手工织品,从而让学生感到自己的民族伟大。还有我县的农车、马蹄的摆手舞是原汁原味的。摆手舞是土家人民在劳动中演绎而来的,听着铿锵的鼓点,看土家人摆手,学生就会情不自禁。还有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美丽传说,更是十分动人。我们龙山只要紧紧抓住土家织锦、土家工艺、土家摆手等内容,美术课堂就会有声有色。当然,我们要培养学生观察的品质,还要把美术课和语文课等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就会相得益彰,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举一反三。
    我想到了希腊的一则寓言:说是一个叫安泰的人,当他脚踏大地的时候,就力大无穷,所向无敌。而当他双脚离开了大地就显得十分苍白,软弱无力了,如果我们的美术教育深深根植于我们民族文化的肥沃土壤,那么,我们的美术教育就会大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就会大有希望。一句话,只要我们爱自己的民族,我们潜心于儿童与民间美术这项工程,我们的课堂里就会溢满泥土的芬芳,我们的民族民间艺术就会传承和发展,我们的美术课堂就会硕果满枝。





编辑:王颖(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