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情迷述洞
2005-07-28 17:20:00 | 浏览731次

                                              情迷述洞 

                                   隆海江 


    7月23日上午,“蒲公英行动‘儿童与民间美术’”湘西课题组成员在课题主持谢丽芳老师带领下来到侗族聚居区黎平县岩洞民族小学,推广 与探讨“儿童与民间美术”课题,撒播蒲公英的种子。当天中午,正当大家讨论着下村考察采风时,偶遇了一位漂亮的侗家女孩,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了她的家乡___述洞村,并主动提出要带我们去她们村去参观考察。也许是被姑娘的真诚所打动,也许是对述洞这一个原始村落的向往,我们决定走访述洞。 


    时间已是下午,太阳还是威风不减,晒得每个人汗流浃背。窄小不平的山路一直把我们引向大山的纵深,除了大口大口地呼吸山野的新鲜空气,剩下的就只有体力旺盛的年青人回荡山谷的吆喝。两个小时后,我们看到了农夫的菜园,鸡鸣狗叫声隐约响于耳畔并逐渐清淅起来,像是吹奏一曲优雅的侗族大歌。众人开始心旷神怡,忘记了劳累,不觉脚下生风。走过两道弯,突然眼前一亮,一幅活生生的侗寨风景画充满大家的眼球。一带白而发亮的小河环绕着村子轻轻流淌。风雨桥兀自慵懒地横在河面上,有如桥下那一群沉睡的老水鸭。清一色的青瓦木结构房子,众星拱月般地紧紧环绕在鼓楼四周,使得鼓楼格外显眼。我不由得想起陶翁的《桃花源记》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仿佛自己真的也误入桃花。


    我们是奔着鼓楼来的,村里的一位五十来岁的大伯看到来了远客,放下肩上担子,高兴地用自豪的语气给我们作介绍。述洞村原名“树洞村”,因一棵千年老杉树而得名,树大而高,要三四个人手拉手合围才能抱满,树干空心,大可容人,远近闻名,故作“树洞村”。后来树倒了,村名不知在什么时候改成了“述洞村”。述洞鼓楼始建于明末,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鼓楼台柱上斑驳的裂痕及千疮百孔的柱面可以证明。楼高10余米。巍然挺立,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的雕塑大部分已脱落,毁坏,但那种五彩缤纷,云腾雾绕的气势还隐约存在。鼓楼按族姓建造,但凡大的族姓,都有自己的鼓楼,鼓楼以杉木凿榫衔接,顶梁柱拔地凌空,排枋纵横交错,上下吻合,建造时采用杠杆原理,层层支撑而上,鼓楼通体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结构严密,可经历几百年的风雨,怪不得述洞鼓楼能保存至今,我们不得不惊叹侗族工匠的聪明才智。据大伯介绍,鼓楼的主要大梁柱,照面坊,由“寨老”(村里德高望重的主事的老人)选定,一经征用,便作上记号,谁也不能动。楼上有一鼓,长两丈,置于楼上宝顶内,鼓身为桦树所造,两头用上好壮年公牛皮绷封,声音沉稳深远,故名“桦鼓”。鼓楼下端呈方形,四周置围栏,鼓楼内摆一圈长凳,中间挖有一个火塘。从前,鼓楼是“寨老”商议寨中重大事务,起款定约的场所,又是全寨抗御外侵的校场,每遇外敌入侵,寨中“头人”便登楼击鼓,村民闻鼓声就操起武器,到鼓楼前集合,便于“头人”调遣,大伙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把敌人赶走。现在,社会太平了,鼓楼的作用有了新的改变,楼前坪地变成了全寨逢年过节的娱乐场地,春节尤为热闹,村寨男女老少聚集鼓楼广场,吹芦笙,“哆耶”对歌作乐。冬天,楼内烧旺火,老人们老早就来到这里,孩子们托着腮帮,烤着旺火,聚精会神地听老人讲侗族的英雄故事,神话传说。鼓楼又是侗族老人教歌,青年人唱歌,幼年人学歌,民间老艺人传歌编侗戏的集中场所。侗族文化就是这样在鼓楼里口口相授传承下来,悠悠鼓楼,积淀着厚重的民族文化,记载着悠久的民族历史。


    原始古朴的建筑,热情善良的侗民,别具一格的风雨桥,和鼓楼一道构成一幅亮丽的风景线,所有课题组成员只恨自己少长两只眼,胶卷没带够,电池没充足。太阳都已下山,任凭谢老师大声召唤,人们还是挪不动脚,乔晓光教授说:“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村子。”我和乔教授的想法一样,你呢?抽空过来看看吧,你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编辑:王颖(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