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前是一家
龙俊甲
7月17日我有幸参加了第二届贵州施洞“蒲公英行动”《儿童与民间美术展览》。通过活动我学到了很多,有很深的感受。身为苗族后代,每到一个地方我心里都无比激动,觉得很亲切,仿佛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而五百年前,我们的苗族同胞不正是一家吗? 据历代传说及历史记载,我们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和江淮水乡一带,后来,因为多次受到另外部落的欺侮,苗族首领蚩尤与黄帝大战失败后,饱受战争之苦的苗族先民为生活所迫进行了大迁徙,前后经过七次大迁徙才来到这偏僻山乡。据史诗分析,经过第七次迁徙后,苗族队伍中的各个支系分成若干个集团向各处迁走了,“代雄”一支分成了两个系统,一少部分分散隐居于辰河两岸,一大部分跟着武水而上。“代来代卡”,跟着“代雄”主干力量上了武水,“代(鱼页)”一支,主要留在泸溪。其它支系,继续沿着辰河辰水而上,最后到了贵州和其他地方。
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民居住分散,遍布大半个中国。其中,自然形成两个大聚居区,一是黔东南,二是湘西。年长日久,各地苗族都创造和形成了自己独具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民间文学。但大多都有相似之处,如姓氏大多以吴、龙、廖、石、麻为主,节庆中的赶年场,四月八、六月六,赛龙舟,椎牛等都有相似之处;服饰方面如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裤筒短而大,苗族妇女服饰十分精美复杂。其它的还有礼仪,丧葬,禁忌等都有一些相同之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风俗习惯,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苗族的历史传统和心理素质。包括道德,艺术,宗教等。
综合以上几点,通过这一次到贵州实地考察,我认为生活在武陵山区和贵州黔东南的苗族同胞五百年前是一家。
编辑:王颖(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