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记第二届“蒲公英行动”课题实验在贵州举行
在今年火热的七月,我有幸也很高兴参加了“蒲公英行动”课题组举行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采风活动。即第二届“蒲公英行动”课题实验在贵州省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展开。参加这次活动的有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委会主任何韵兰教授,国家课程标准研制课题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博士导师尹少淳先生,中央美术学院非无资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乔晓光先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导师著名美术理论家翟墨先生,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秘书长画家朱凡先生,“蒲公英行动”课题组项目主持谢丽芳老师,湘西自治州教育局美术教研员刘宇新老师,湘西“蒲公英行动”课题组的全体老师及各新闻媒体的记者一行几十人。对苗族聚居地------台江县的施洞镇,雷山县的蓝本朗德、新桥、排卡及世界上最大的苗寨------西江等地;侗族聚居地------黎平县的白岩镇、述洞等地进行了为期十余天的考察,参观学习。在这次活动中,我作为课题组的其中一员,真是收获很大,感受很深,真可谓是受益非浅。同时也使我对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更深一层的了解。
这里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独特的民族风情。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得非常好,无论是那个地区,甚至那一个村寨,都能把本民族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好并能使其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每个地区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施洞镇的踩鼓舞、姊妹舞、独木龙舟节;雷山县的斗牛节,排卡的芦笙节,朗德村的敬酒歌、牛角酒;黎平县白岩镇的侗族大歌、鼓楼等等。都有自己的传说和起源,都代表着自己本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也表现出本民族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她们的起居生活、民俗风情、着装、服饰、银饰、楼房建设等等都是各有特色,都是自己本族文化的传乘和发展。这些都是直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学习她们在外来先进技术、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是怎样、是如何在学好外来先进文化技术的同时,她们又是如何使自己本民族的民间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保护并使她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这里的人们除了自己把本族的民族文化保护好之外,也让她们下一代知道、了解本族的文化并使她在孩子们当中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她们在国家政策的保护、当地政府的支持、学校老师的积极参与,以及当地民间艺人的积极配合下,把这些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引入学校,走进课堂。这样让孩子们有更好地机会去认识、去了解、去掌握这些民族民间文化,并使这些民族文化在他们当中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编辑:王颖(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