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靠近“大歌”
2005-08-25 15:49:00 | 浏览664次

                            靠近“大歌”                     

                      湘西州民族实验小学 王金海

    带着对侗族几许渴盼、几分遐想,我随同“蒲公英行动”的专家们乘坐贵州凯里至黎平的大巴,经过近八个小时颠簸,终于来到了侗乡县城黎平。稍做休息的夜里下起了大雨,这让刚得以放松的心情陡然紧张起来:从黎平到侗族聚集的岩洞还有近四个小时的山路!这雨会让大家安全到达吗?

    清晨的雨在慢慢地变小。大巴车最终答应按原计划将这一群老的、少的、似城市的、又仿若乡下的、似旅行又似赶路的非生非熟的人送到岩洞。

    大家的心情又开始好起来:逐渐褪去了昨日的烦燥和担忧,一路小歌起来。

    车在青山薄雾间穿行。一夜的雨水把路边树叶洗唰的亮丽洁净,太阳穿过云雾、晶莹的小雨珠挂在叶梢剔透又闪亮,呼吸着沁心的略带湿润的空气——我们再次沉迷于美丽的自然、醉在靠近“大歌”的山路上!

    穿过丛林,车在田间地头快速前行。“快看!好美的寨楼!”把人们的从梦中唤醒,沿着“发现者”所指的方向望去:美丽的寨子,上百栋木构青瓦房由平坡向小山上层叠而起,在寨子的中央耸立着高大的如楼似塔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忽然里,就在平院落寨外的小河上,我们看到了侗族“风雨桥”,比书上看到的真切多了!许多人站了起来,引颈长望,有的忙着抓拍......
    在一路的惊喜与欢呼中,车开到了岩洞村口,缓缓停下,我们看到许许多多身着侗服的人们站在道路两边,排成自由的如龙的队形欢迎我们,用鼓乐和无语言表的美丽的合歌声迎接我们。我被这美妙的合声震住了,惊诧之余才充忙操起相机,一泻畅快!这就是久闻的侗族大歌。
迎接的队伍排得很长,站在最靠前的长者居然是将侗族大歌申报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进行实质申报工作的中国社科院邓敏文教授!这阵式让人们对侗族及其大歌肃然起敬。心中暗自道白:“大哥(歌)”你好!
    “侗族大歌是最具特色的中国民间音乐艺术之一”,大歌为无指挥、无伴奏、复调式多声部合唱音乐艺术。“为中外民间音乐所罕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1986年10月,民间侗族大歌合唱团参加了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艺术节,引起轰动,被艺术节执行主席马格尔维特评价为:“......古老纯正,如此闪光的艺术”。为了体现歌词的丰富内容,大歌多采用集体歌唱,应用多声部来表现内容。侗族大歌是侗族民间音乐水平最高的一种,这种民间复调音乐风味独特,色彩斑谰。让我这个徘徊在音乐殿堂之外的徒步者着实学习了一番。在二三十名侗族小学生表演的合唱中,我生平第一次如此近的深刻地感受到如此美妙的歌声、优美的旋律。虽然听不懂他们唱的歌词,但仍然能感觉到大歌所隐含的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特殊的声音赞美生活、传递情谊、叙述史事、教育后代等等。侗族是一个歌的民族,深入这个民族,走进他们的生活,你就会发现他们生活的寨子是那样的合谐、静溢。据说若大的寨子极少有吵架、斗殴的现象。我想这应规纳为侗族的民族品质,它的形成应与大歌在侗族族民中传承存在密不可分。
    据邓教授介绍, 伴随文明与进步,侗族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与滞后的生活现状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基础、空间遭遇前所未有破坏、挤压,传统的手工业走入膏盲。为了生活,唱大歌的年轻人少了;我走访的侗家有好几户青壮年均已外出务工; 今天,我们来到了这里,也看到了许许多多小男孩用蓝靛染成侗服开始被一种近似的闪光的蓝紫上衣所替代;种种迹象表明:被誉为“古老而纯正的、如此闪光的民间合唱艺术,这在世界上实为少见”的大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境地。
    如今侗族大歌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重视并得到抢救和保护。我们有幸在邓教授的带领下访到了被奉为侗族“五朵金花”的五姐妹,年长的已近九旬,聆听了她们甜美的歌声(见图)。目前这一优秀的民间艺术首先在学校里学生中进行传承。他们把侗族的语言归纳为一定的语系,并用特定的发音符号进行记录。我们在岩洞民族小学的二楼墙上发现了这些符号,并在后来进行地访问中得到证实这些符号是用来记录侗语的。侗族文化(实际上还应包刮侗族建筑、服饰、语言、舞蹈再内)特别是大歌在学校以合唱形式得以保留,孩子所呈现的是乐意接受和表现——无疑这是最好的传承!这与我们“蒲公英行动”——儿童与民间美术课题研究目标一致。
    学校介绍情况时道出:自1983年开始,就已经在学生作文、语言中渗透民族文化,采用侗汉双语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今在专家的指导下注重侗族名歌与儿童歌曲结合起来,孩子既喜爱又易接受,是传承较好的办法。在问及如此小的年龄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唱大歌有难度没有时,音乐老师承认有一定的难度,但由于孩子生长在歌乡,相对容易点。学校合唱队员是有选择的,条件与标准在老师和歌师手中。排练难度一般选择适中,通常与教材、儿童歌曲结合进行排练,一个音符、一个调式的排练,难度大点的歌曲要用上近一学期的时间。看来大歌的传承确实不易,他们的工作非常细致感人,在他们取得的成就面前专家们激动不已。
    在侗乡、在侗族大歌声中,我感受到了强烈民族民间文化那千年来留下的深沉的底蕴,深深地为之感动。在现代文明浪潮无情冲涮的今天,这种精美的艺术传承艰难。文化人良知的告诉我们,勇敢地靠近大“歌”!担当起历史的责任,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的民间艺术。






编辑:王颖(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