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皆是缘——整理贵州施洞课题组研讨会上的自由发言
北京海淀区清华东路小学 王伟
记得五月份的时候,我在整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让民间美术走进线描装饰画》,这是一篇我在这两年参加工作以来的课题研究,关于我校美术校本课程的一些探究。在网上查找资料的时候,偶然进入“蒲公英——儿童与民间美术”这个网站,顿时,倍感亲切。原来,远在湖南湘西有这 么一个精干群体,有这么一个课题组在做“儿童与民间美术”的传承。和自己所想的一些理念不谋而合,而且,已经做得很出色,当时有一种找的娘家的感觉。但感觉湖南湘西离北京好远。也就是那个时候,对何韵兰老师这个名字留有印象。
又是个偶然,我在北京主持红苹果少儿艺术学校的画展开幕典礼上,注意到前来参加的嘉宾中有何韵兰老师的名字,突然想起,在网上“儿童与民间美术”的网站,浏览过何老师的讲话的文章。仪式结束后,我来到何老师面前,我很激动,上去就问:“是不是有一个蒲公英课题组;是不是在研究儿童与民间美术?”后来补充介绍,我是北京海淀的一名美术老师,对这个课题很感兴趣。何老师听原来是个小美术教师,刚才一直以为是个学校请来小主持人呢,距离一下子没有了。“对,是有这么一个课题组,我可以给你一些他们的资料。7月16日在贵州施洞有一个蒲公英课题研讨会,你要不要参加。”我喜出望外。当时我什么都没考虑,满口答应下来。
偶尔,翻起自己的速写本,啊,那是我在筹划我校儿童线描装饰画时,收集了好多各式各样的苗寨鱼的图案,今天,居然,这一刻自己也已身处苗寨。上午,身着盛装的村民和孩子们用苗家特有的米酒和舞蹈欢迎了我们。感受了这里儿童的热情和这里民间美术的美丽,看着孩子,在热情的阳光下,热情的舞蹈。我的内心一阵阵的感动,眼泪也一次次的润湿眼睛。在我国遥远的苗寨里有着这么多让人让我这个来自城市里来的教师感叹的美丽!
我在我们学校开发美术校本课程儿童线描装饰画已有两年的时间,也取得了一些经验。我教的是儿童线描装饰画,可以说把线描装饰画当成一种载体,课堂的内容便是一些民间美术的知识:比如说画京剧脸谱、北京时令性玩具兔爷,还有面具、皮影、风筝、民族服饰、门神等。学生在学习绘画的时候,感受了民间美术文化的美丽。在现代孩子的身上,充满了现代气息,电子游戏,网络世界,外来文化,这些东西便是这些城市孩子的生活内容。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模糊甚至根本就不清楚,而这些文化恰恰又是我们中国民间文化中最璀璨的一部分。我在教学中在课堂上努力地给孩子传授着这些东西。有时,当我从孩子们聊天中听到他们从肯德基、麦当劳、比卡丘中听到门神、脸谱、老鼠嫁女这些词时,作为他们的老师我会感到一种欣慰。城里的孩子需要这样的文化。
为什么选择线描来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首先,就是工具简单,造价低。我所在的单位是一个打工子弟很多的学校。当时,在北京好多学校都在开设自己美术的校本课程,比如刮画、软陶、陶艺等。这些都需要很多的投资,根据我校生源现状,我们选择了线描,事实证明,线描同样能表现出孩子的个性,他们画得很好。
今天,在看苗族孩子画展时,出于一种职业习惯,我的眼球被一张画紧紧的吸引住了,那是一个女孩子用线画的苗家女孩,身上穿着漂亮的本民族的服饰。其实,苗家很多的刺绣图案、剪纸、包括苗家人带的银饰最基本的最多的造型语言就是线。在做民族文化传承的时候,老师们不妨也用线这种最基本的语言来画来设计我们苗族孩子们身边的东西。把婆婆、妈妈们给我们的东西留下,在创作中融入孩子门童真的稚拙和个性,也不妨是一种苗族民间文化传承的一种新的课堂方式。
城市里如何做“儿童与民间美术的传承”,这是我这次参加“蒲公英行动”回来后一直在思索的问题。我真心并连同崇敬的把目光投向生机无限的民间美术文化宝藏,试图发现一种现代教育意义的美术教学形式。使我们的孩子在本民族特有的文化中得到熏陶,带着民族自豪感去面对未来多元化的社会。
由于几个偶然,我结识了蒲公,由于几个偶然,这是一种缘。
编辑:王颖(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