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深山里的五彩梦
2005-10-27 15:23:00 | 浏览1098次

                   深山里的五彩梦

                      湖南省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徐锋

    湘西自治州与黔东南州均为少数民族自治州,同时属中国西部大开发和生态文化保护地区,两地的很多民族文化同根同源,充满神秘。       
   2005年7月17日~7月24日,“蒲公英行动”儿童与民间美术湘西课题组成员与来自北京、南京、广州、长沙等地的专家、学者、画家、新闻媒体记者,近七十余人,深入黔东南州苗乡侗寨进行民族贫困地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与儿童美术结合的探索交流,并做田野调查寻找两地民族文化的同祖同源。
                     
                            苗疆腹地施洞

    自凯里出发,汽车在弯曲盘旋的公路上左拐右拐两个多小时来到清水江边的苗疆腹地——施洞。清水江的下游直流入洞庭湖,当地的苗族先民曾逆水而上由洞庭湖迁居至此。
    从清代《百苗图》中可知,施洞的苗族属红苗。在清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后,施洞苗区才较多的有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移入,故而施洞苗族文化还保持有原始的遗韵。妇女现今还椎高髻、戴银簪、穿花衣、剪花织布。施洞地区的剪纸有其特点,图案纹样有楚汉风韵,古朴厚重,纹样出现较多的是蝴蝶、鱼、牛、龙、狮子等,剪刻利落,多用水红色纸剪成。刺绣多以辫绣、平绣针法完成,以红、黄、绿、黑色为主,对比强烈。
    酷热的阳光下,一群穿戴节日盛装的八至十二岁的孩子,在施洞小学的操坪上踩鼓而舞,庆祝“儿童与民间美术第二届全国贵州展览”开幕。尽管太阳很毒,全国各地来的专家、学者、教师、新闻媒体记者,与当地领导、教师、群众兴致却很高,开幕式活动开展得简洁而热闹、意义深远。
    讨论会上,专家与湘西州、黔东南州两地教师互相交流,认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把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同最具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结合,引进课堂,并探索能在民族贫困地区可推行的、可持续的教学新路子,这是一个开拓性的活动,同时又是一种精神和责任。然而,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升学率、高考指挥棒的控制,民族贫困地区及农村地区的美术教育受桎梏。学生上美术课没有工具,学校没有配置美术教师(美术课是副课、搭头,甚至美术课变成优待课),正常的美术教学无法进行,所有这些给文化传承与学校美术教育结合带来困难。简陋的展厅里,湘西州各学校美术教学部分课例及教学活动图片展览,不仅仅只是想引起专家学者的注意,更多的是想让台江县边远山区前来参加培训的教师,看了展览会受到鼓舞和启发,湘西州的教师可以把本土文化资源引进课堂,探索出教学新路子,同样有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和用之不尽的原生态材料的台江县,只要教师有信心,台江的儿童与民间美术教学一定也会有好效果。
    苗族在很早时期就由渔猎文明转到稻作文明的农耕时代。陈磊老师的一堂《小玩偶闹新春》把儿童与民间美术教学展览研讨会推向高潮。学生用自己身边熟悉的稻草、碎布、线等,再用自己生活中常玩的捆、扎、编、折等方法,表现自己生活中熟悉的人物、动物,妙趣横生,感染了在场的专家、学者、老师,他们也像孩子一样天真,捆绑起自己的小玩偶。

                    天然民俗博物馆——德朗上寨

    田野调查,写生,大家在苗疆腹地施洞的活动中就开始了,在清江河畔的“龙棚”里听闹江杀龙的独木舟的传说故事,对全国唯一的短裙苗集居地新桥村,以及苗族芦笙基地考察,均收获不小。
    郎德上寨是雷山县郎德镇属下的一个自然山寨,有100多户,500多人,全是苗族,建寨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民俗文化保护完好,是一个天然的民俗博物馆。
    酒礼酒俗是一种文化,郎德上寨的酒俗酒礼处处会使你陶醉。进寨门要喝十二道酒,从寨门口延伸至公路边,依次摆放十二张桌子和各式酒具。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妇女向你敬酒,凡是进寨子的人必须得喝,要不表示对苗家不尊敬,但喝酒不要贪杯,喝到为止,切忌一干而尽。喝完酒,便在古朴的芦笙曲中走进寨子。
    朗德上寨自古至今保着持原汁原味的苗族人民礼俗、崇拜。走进寨子,寨子里的苗族同胞会热情地向你微笑、打招呼、让路。和其他地区的苗族一样,郎德上寨崇拜树、蝴蝶、牛、鱼、龙等。郎德上寨青山环绕,古木参天,村民们十分珍惜村中的名木古树,认为那是“风水树”、“保寨树”。蝴蝶和鱼繁殖力很强,是美丽和自由的象征。蝴蝶,寨子里的人叫蝴蝶妈妈,很多妇女和孩子的胸前衣服上绣蝴蝶作吉祥符,路面和踩鼓坪上用鹅卵石拼成鱼骨纹,以示苗族人不断繁殖壮大。牛则是郎德上寨苗族人的祖先崇拜,牛头经常挂在家中一定地方,表示祖先的位置,踩鼓坪中心牛角鼓柱造型集牛龙于一身,苗族妇女头戴的银饰也以牛角为多。传说中的苗族祖先部落集团首领蚩尤在《述异记》中说是“牛头人身”,其中的“牛头人身”实则是蚩尤进行巫术活动的装束。所有这些牛崇拜则反映苗族对祖先首领装束的崇拜。
    贵州每年各种民族节日集会据统计有1000多次处。在雷山县城,我们就赶上当地苗族的吃新节——斗牛。
郎德上寨苗族的节日同样也很多,如祭桥节、开秧门、过苗年、吃鼓藏等等。这次在这里观看了郎德上寨苗族举行吃鼓藏中的踩鼓活动。苗族的吃鼓藏为13年过一次,每次过三年,热闹非凡。在击鼓声中,身着节日盛装的苗族青年吹起芦笙,全寨男女老少到祖先老踩鼓坪中围起大圆圈载歌载舞。据说有一年踩鼓人太多,就在河边的新踩鼓坪上跳。
在一遍遍飞歌和芦笙声中,我们走出了朗德上寨苗寨。
                       
                            西江千户苗
     
     以雷公山为中心方圆四百多里的大苗山,到底有多少个苗寨,没有人作过精确地计算。根据有关资料得知,西江是目前中国仅有、世界无双的千户苗寨,素有苗都之称,是研究苗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恰巧,逢西江赶集,远近的苗民由山里赶来,加上中外游客和满街的货物,显示着千户苗寨的繁华特别。千户苗寨依山傍水而建,吊脚楼层层叠叠、气势磅薄。房屋建筑全为木质结构,家家都有美人靠杆栏,在美人靠上绣花、乘凉、休息,是很惬意的。美中不足的是若大的苗寨里与有关苗族的工艺品店书籍较少。只看着静穆的吊脚楼,很难完全体味西江的苗族文化的内涵。
    喝过拦门酒、踏着芦笙舞,大家又参加了一次苗族踩鼓活动。西江小学的校长,是苗族文化传承的热心支持者,听了“浦公英行动”儿童与民间美术教学活动介绍,马上请缨加入课题行动中来。
在西江吃农家乐,最有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张张的长桌接起来,摆上丰盛的酒菜,这或许是人们常说的长街宴吧。酒是用梅子酿的,度数不高,喝起来很爽口,席间主人要为每位客人敬两杯酒,意为尊敬的客人您用两只脚由远方走路来到苗寨,辛苦了,客人必须礼貌地喝下,表示感谢。中途,苗族阿姐、兄弟端起酒杯,清嗓唱起一首首敬酒飞歌。梅子酒不醉人,飞歌是醇的、甜的,却醉人。正如歌词里所唱的那样“你喜欢,也得喝,不喜欢也得喝”。出门再唱送客歌,同样敬酒两杯,祝远方的客人两只脚走得更远。因为酒,因为歌,苗族的民俗文化也就在这里开始浓烈……
 
                           大歌的故乡

    下了一场大雨,公路里积了很深的淤泥,由大歌之都黎平驱车到岩洞乡中心完全小学,我们走了很长时间。
岩洞乡中心完小的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教学是美国福特基金会在中国文化扶持的项目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邓敏文老师在那里主持。侗寨门口、小学里的学生身着侗族服装,唱着侗族大歌问客从何处来,进到侗寨有什么事,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乔晓光教授,唱民歌回答,学生高兴地为远方客人挂花带和自己亲手做的彩色鸡蛋。
    人称侗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是侗人娱乐、议事的公共场所,是民间木质建筑的典范。在离岩洞30多里的述洞村,我们见到了四百多年前的鼓楼。同时调查到述洞村是个多氏族的侗人村,以不同氏族建起的鼓楼有多个。
    花桥又叫风雨桥,是侗人迎宾接客、送往的必经之地:是古代民间桥梁建筑的绝品。
    侗族大歌是当今世界上十分罕见的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民间合唱音乐。大歌的内容丰富,主要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及人间友谊,1986年侗族大歌在法国金秋艺术节中演唱,后来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等世界及全国性的活动中亮相。走进岩洞的侗寨鼓楼里,冷冷清清,我们没有见到鼓楼大歌的影子,到曾经出国演唱侗族大歌歌手的家前,房门紧闭,一问邻居说上山去了。在人称侗族大歌五朵金花的莫氏姐妹家里,听五姐妹的歌声还是那样的动听、迷人。可她们也均已年事已高,最大的74岁,最小的54岁。 
   因为种种原因,侗族大歌面临着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尴尬境地。
   将侗族大歌引进课堂,也是侗族大歌传承的一种较好的途径,岩洞小学在邓敏文等专家的指导下,将侗族大歌教育纳入学校音乐教育体系之中。学校采取系列措施,进行侗、汉双语班教学,增加侗族大歌的音乐课,聘请民间歌师或歌手担任兼职教师,让学生到民间去听歌和唱歌,组织学生排练合唱及侗戏等等,这样一来学生得到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传统文化也得到传承和保护,同时又影响社会民众热爱和积极保护本土文化资源。
    在交流中,大家有了一丝忧虑,湘西州儿童与民间美术、侗族大歌纳入学校教育体系中都面临着相同的困难:民族地区中小学普及的面不多,现代文化、价值观念的干扰,特别是升学率及高考专业的限制,使很多中小学没有兴趣来学习传统文化。如此一来,一种文化的失落,到底是一种文化的灾难,还是人类自己的悲哀,一言难尽。



编辑:王颖(首都师范大学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