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在行动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徐锋
随着“蒲公英行动”课题实验在全国的推广,蒲公英的种子飘洒在各地学校生根、发芽,很多学校和地区如火如荼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湘西,作为“蒲公英行动”的发源地,每所学校都在脚踏实地悄无声息地完成自己承担的实验任务,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也不例外。
一、定位课题研究方向
前几年的湘西“蒲公英行动”,在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下,开展得轰轰烈烈,在全国少儿美术教育中荡起一阵阵涟漪,究其宗旨是:使民族贫困地区和农村儿童得到美术教育的公平,整体提高民族贫困地区和农村美术教师素质,培养美术教师骨干队伍,传承民族文化,探索民族地区和农村儿童美术教育的新路子。三年的“蒲公英行动”课题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参与到了民族民间美术学习,对本民族文化有新的认识,对本土文化产生了热爱之情,美术教师得到了锻炼,部分教师成为学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研究过程和一些好的经验总结在全国推广。但由于前几年的研究处于探索阶段,研究方向的定位,研究方法的运用等有不成熟之处。总结阶段好的经验,重新定位课题研究方向,在省、州美术教育专家的指导下,在蒲公英课题实验第二阶段,我们将重点放在如何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进美术课堂教学研究。
二、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调查
湘西是土家族和苗族的集居地,民族民间文化积淀丰厚。
“蒲公英行动”课题实验伊始,我们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民族民间文化问卷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和教师对民族民间文化不感兴趣,认为那是落后的,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持冷漠态度。三年有声有色的“蒲公英行动”在学校开展,使老师和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认识发生变化,对本土文化有了热爱之情。因为是城市学校,受生活环境的阻挠,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的机会很少。虽然老师可以把自己收集的影像资料播放出来让学生看,总不能满足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不能解答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神秘之处,提出的奇奇怪怪的问题。为深入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引进课堂教学研究,让学生自己收集整理湘西民族民间文化资料,运用不同的形式再次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调查,这是我们二期“蒲公英行动”课题实验走的第一步。我们组织学生的调查:分田野调查,社区调查,博物馆、图书馆、网络资料查阅。重点放在田野调查,我们组织了一批热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教师作民俗辅导和摄影辅导,成立了“湘西民族文化调查小记者”团,先后对土家族、苗族集居地进行了语言、服饰、建筑、饮食、历史、口头传说故事调查收集,要求学生用录音、照相、文字、绘画等形式记录,并整理成册或电子文档。教师同样写出有分量的调查报告。民族民间文化调查让课题研究走向更深一层,让学生更了解更热爱自己的民族。
三、民族民间文化引进课堂
1、校本乡土美术教材教学研究
2005年,学校编写出版了《儿童手工实验课程》乡土美术教材,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图例、文字,欣赏了解湘西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学习湘西民族民间美术的创作方法。在遵循《国家美术课程标准》,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的情况下,我们对统编美术教材中的内容稍作调整或删减,增补乡土美术教材内容。
2、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绘画教学研究
不管是湘西的土家族还是苗族,他们都把自己的民族文化写在服饰、建筑、民间口头传说故事和民俗活动里。
在美术课堂里,老师分门别类的设计湘西民族民间文化课例,由学生用绘画形式完成,如:湘西民居建筑、湘西人的穿衣戴帽、传说的湘西、民俗的湘西、湘西苗族土家族起源古根等。
总之,学校的“蒲公英行动”与湘西课题组成员一道,在默默地进行课题研究,期待有一个好的结果,使课题实验更上一层楼。
在苗族博物馆采访苗族专家龙文玉(右)
在土家族文化活化石的老司城彭家祠堂听历代土司王朝的故事
山江苗寨学鼓舞调查苗鼓的历史
书家堂古城堡调查宋代杨家将后代的生活
在千年古镇王村考察土家族“四合井”古建筑
观察记录土家族生活饮食习惯
看到土司墓前的石马被随意摔在野外让人打烂,小记者们气愤又心痛
我们爬上了南长城起点的王坡屯
编辑:任文秀(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