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蒲公英行动”在施洞小学成长
2007-08-06 10:43:00 | 浏览716次

“蒲公英行动”在施洞小学成长


台江县施洞镇中心小学

陈  亮


按照2006年3月的《施洞苗族文化进课堂教学课题实施方案》,我们的“第一阶段(2006年9月至2007年2月)问卷调查、分析整理、开展研究。其中主要面向社会进行问卷,广泛采纳意见和建议及第二阶段(2007年3月至2007年8月)进行个案分析,交流第一阶段研究的经验和体会,调整研究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总结研讨会,面向社会听取建议。”已按方案进行并完成阶段性工作。

一、工作的具体做法

1、教学内容及时间的安排

以施洞地区的民族文化为主,开展了剪纸、手工制作、施洞木鼓舞、苗歌等进入音、体、美课堂。具体安排是:每周用一节课上国家规定的音、体、美课程,用另一节课来学习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并利用每周三、周五下午增设第二课堂教学,开展兴趣小组,分别有刺绣班、剪纸班、手工制作班、施洞苗歌班等。学生以兴趣爱好报名参加,而不是按年级分。这样做,一方面达到普及,另一方面能让有特长的学生有更深的发展技能。

2、课题组教师的选用与激励

原则上是谁有特长谁担任课题组任课教师,但侧重施洞本地教师。由于上级对教师评价重在学生考试成绩,为了能让担任课题组任课教师安心抓好这项工作,学校采取奖励期末积分制度,基本保障了有特长的教师不被分流。

3、加强宣传,力求得到社会、上级的认可

为了能体现“蒲公英行动”课题与“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开展,促进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结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音乐》、《美术》课程标准都明确提到的“文化传承价值”及“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学校每年利用“一二•九”和“六•一”活动的开展都进行作品展示,得到较好的社会效应。并把剪纸、手工制作、施洞木鼓舞、苗歌等开课情况及取得的效果刻录成光碟向上级汇报,争取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并开设施洞小学博客(http://blog.sina.com.cn/tjsdxx)把学校各项工作情况发布出来,得到很多关爱教育人士的指导和帮助。

17 植物手工(2面).jpg

二、取得的效果

1、当地的民族民间文化在学校得到有效地传承,学生不断地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本民族的自尊心;使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学生厌学情况减少。(开展“蒲公英行动”课题与“民族文化进课堂”后,这两年来,我校学生整体成绩比前几年好)

2、音、体、美课堂教学有了转机。以前,只按国家教材,有很多教程是无法进行授课的。而“蒲公英行动”课题在我校播洒后,结合民族文化进课堂,使教师有教,学生乐学。既符合新课标,也符合了中共中央(中发[2007]7号)《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的要求。

3、自开展“蒲公英行动”课题以来,学校开展的刺绣、剪纸、泥塑、施洞木鼓舞及施洞苗歌等课程,其中有刺绣组较为成功。全班共有50名学员,分别来自3至6年级,她们对这一方面都有浓厚的兴趣和爱好,并有一定的刺绣功底和审美能力,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员)基础稍差,更需要指导教师的认真指导和耐心辅导。开班以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次我校刺绣班开设的内容主要以绣“壁挂”为主。“壁挂”有大、小之分,绣片的底色主要以红、青、黄为主,纹样内容丰富,有龙、凤、鱼类、蝴蝶等,这些图案有些是教师指导学生画的,有些是请明间艺人画的,并都能体现施洞刺绣的特点,学生基本能独力完成。并受到课题组的表扬与好评。

三、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努力

我校课题组老师这次参加了“蒲公英行动”课题培训,在雷山县的西江小学,黎平县的岩洞小学,使我们又领略了两所学校对课题的开发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做法,使我回到学校后一直在考虑的一件事,我们学校的课题是申报了,可我们真正去了解了吗?已做到了什么程度呢?这两年来,我校虽把“蒲公英行动”课题与“民族文化进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可我们的工作总感觉仅仅在表面化的一些东西,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为此我组织召开了学校行政人员及课题组教师会议在讨论这个问题。

(一)与其他学校比较,剖析我校存在的问题

1、对本地文化了解少,使“蒲公英行动”课题表面化

在雷山县西江小学听了刘宇新老师在《守望精神家园》中提到“对本土文化的遗忘,意味着对自己祖先的遗忘;意味着对祖先千百年来创造的智慧与历史的遗忘。”又听了杨培德老师在《苗族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中提到:“这些跨文化误读通过话语霸权的传播以讹传讹,以至于谬论流传,误导世人”等,使我深感惭愧。因为我们确实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甚少,趋近于零。就杨培德老师问我台江的反排木鼓舞为何能够影响这么大,他的特点在哪里我都不知道。

2、校本培训没有针对性,课题开展局限化

我校以施洞地区的苗族文化为主,开展了刺绣、剪纸、泥塑、施洞木鼓舞、苗歌等进入音、体、美课堂,并利用每周三、周五下午增设第二课堂教学,开展兴趣小组,分别有刺绣班、剪纸班、泥塑班、施洞苗歌班等。但教师来源地区广,是施洞本地的并不多,对施洞地区的苗族文化了解少,给传承本地区的文化有一定的局限性。再者,学校在校本培训这块工作上没有做到严格要求,音、体、美教师虽把刺绣、剪纸、泥塑、施洞木鼓舞、苗歌等进入音、体、美课堂,但总是没有要领,效果甚微。就如我校的刺绣,虽然说绣得不错,那也是学生在老师、在民间艺人那里依样照搬出来。既然有“苗族史书戴在头,苗族文化穿在身”之丰富,就我校的课题负责老师也好,都不知每幅绣片所表达的含意。这怎么能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效果呢?显然是不可能的。我校的美术作品展就更不如雷山县的西江小学,黎平县的岩洞小学了,我校的作品单一,且材料成本高,无法达到普及,使我校作品并不多,也不丰富。

(二)调整思路,让“蒲公英行动”种子洒满校园

通过这次培训,进一步理解了“蒲公英行动”课题的重点,是“对农村民族地区美术教学模式的探索,并能过培训和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当地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骨干教师;同时在植根本土文化的美术学习过程中,使实验点的少年儿童逐渐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与美术学习的能力,以增进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知觉。”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音乐》、《美术》课程标准都明确地提到了“文化传承价值”及“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与“蒲公英行动”课题是相吻合的,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契机。对此,我校将在下一学期开始,调整思路,让“蒲公英行动”种子洒满校园。具体如下:

1、加强校本培训的针对性,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学习雷山县的西江小学及黎平县的岩洞小学中好的经验,要想把本民族文化传承得更好,抓好教师培训是关键。通过这次培训,把刘宇新老师的《守望精神家园》、杨培德老师的《苗族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及谢丽芳老师的《薪火传承中的“蒲公英行动”》给老师们进行学习,首先要让教师们深深地知道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只有“把根留住,才会使生命之树长青;守住精神家园,才会使精神之柱不倒,家园长久美丽”,更要让教师们知道,只有了解苗族宗教,才不闹出认错祖宗的笑话。同时,要深刻理解“蒲公英行动”课题的意义与重点,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文化自尊教育的需要。”而不是简单地培养人才。

2、调整布局,使“蒲公英行动”课题全校性参与

“蒲公英行动”课题的本意是“对农村民族地区美术教学模式的探索”,而我们前期的想法则是“培养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特长生”从而重视第二课堂的培训,轻视了班级的音、体、美集体化的培训。使我们这一年来取得效果不佳的原因所在。下学期调整布局后,使“蒲公英行动”课题全校性参与,形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民间艺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与民间艺人共同学习与探讨,行成“多元互动”,更好地把民族民间艺术进入课堂,让老师理解,让学生理解,真正地达到《薪火传承中的“蒲公英行动”》。

2007年7月30日


编辑:任文秀(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