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教学
—— 贵州省雷山县西江民族小学
侯杰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苗岭山脉主峰雷公山脚下,有1180多户,5100多人,苗族人口占99.5%,素有“千户苗寨”的美称,是全国第一、世界最大的苗寨,也是我省发展旅游业一颗璀璨的明珠。西江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古朴的苗族古歌、飞歌、酒歌、情歌、芦笙等苗族歌舞,同时又创造了许许多多精美的民间艺术,如:栉比鳞次的苗族吊脚楼群和精美的刺绣、银饰、纺织、印染、蜡染、古装图案、雕刻、编织、剪纸等。千百年来,经过一代代不断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苗家独特而富有神秘色彩的文化艺术,如古歌中的歌词、古装的图案等都记载着苗族的迁徙史和发展史,许多艺术都体现着苗族是一个勤劳、善良、创造、智慧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现代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使民族传统文化处于边缘化,许多优秀的民间文化出现断层、失传、甚至消失的境地,如果不加以传承与发展,流传了几千年来的最宝贵的民族文化精髓将在今后几十年内消失,这将是全人类的损失。
西江民族小学地处西江千户苗寨中心,担任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育,我们有着不可推卸责任。为了拯救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使这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传承与弘扬,在儿童与民间美术“蒲公英行动”项目和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化传承与妇女发展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把我校列为 “成就未来——蒲公英行动”课题实验校、“中国民间和乡土文化资源与美术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校以及“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项目学校等,特别是到湘西考察学习后,我校决定把民族文化引进课堂,并作为我校素质教育和校本特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是通过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课堂,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意识,为保护、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奠定了基础,使我校成为一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学校。学校把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来抓。具体的做法是:
一、目标和任务
1、对民族传统文化重新定位。近年来,大多数人、特别是在年轻人的眼里,始终把传统文化看作“土”和“俗”的象征,没有把他看作是一种文化而加以继承和学习。所以要加强对学生审美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对本民族的情感,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本民族。
2、系统归纳传统文化的范畴,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民族传统文化。如:芦笙吹奏、芦笙舞蹈、苗族古歌、酒歌、飞歌、情歌等苗族歌谣、苗族刺绣、纺织、编织、银饰制作与加工、木工、雕刻等技艺、苗族吊脚楼甚至民间故事等都属于民族传统文化。做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3、把民族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初步学会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学习这些文化的重要性有新的看法,从而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代代继承下去。
4、把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同当地旅游业开发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起来,使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
5、要求全体师生每人每学期要学会一种以上的民族文化及技艺。如会唱一组苗歌、会讲一个故事、会吹一曲芦笙、会制作一种民间工艺品、会画一种古装图案、会刺一组绣片等。
6、通过学习芦笙吹奏、民族歌舞表演、苗族刺绣、民间美术、民间技艺、苗族歌瑶、民间故事的传授等,培养学生各方面技能和技巧,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同时为也为提高学生素质和培养优秀民间艺人打下基础。
二、工作的开展
1、建立 “蒲公英行动”领导小组,分另由校长和副校长担任组长、副组长,艺术教师和特长教师为小组成员,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
2、制订详细的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每学期不同年级学习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建立健全各种考核办法和奖惩制度,并把“蒲公英行动”工作列入师生的考核内容,保证活动项目的顺利实施。
3、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开学初一个月内要求每位教师至少学会一种以上的民族技艺,如男教师必须学会吹芦笙,女教师必须学会刺绣(包括绘画、图案)等,同时还根据爱好兼学其他。为做好这一点,学校除了抽调本校有特长的教师来担任辅导员外,还请民间艺人当辅导教师。
4、把民族服装定为校服。要求师生每人最少有一套苗族服装,并且每周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全体师生必须穿苗族服装参加,其他的重大节日也要穿本民族服装。
5、把民族文化进课堂。每周每班都各安排一节民族文化教育课和民间美术课,具体教学内容由任课教师收集选定,主要是民族历史、民族舞蹈、民族歌瑶、民间故事、民间美术及工艺等。此外,在美术、音乐课的教学中不断渗透本民族文化艺术课,如:古装图案、刺绣、贴布、剪纸、泥塑、草编、苗族歌瑶、民族舞蹈、芦笙吹奏等内容,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更加开放。
6、建立课外辅导班。学校艺术小组先后组建一系列课外辅导班,即民间美术班、刺绣班、芦笙班、民族歌舞班和民间歌瑶班等,实行每周星期三至星期五各进行一次的课外辅导培训,由特长老师或民间艺人进行辅导。
7、定期开展活动和比赛。在“元旦”节、“六•一”儿童节、苗年节等时间,开展民间美术比赛、美术作品展览、民族歌舞比赛、芦笙吹奏比赛、刺绣比赛、民间故事会、民族文化传承演讲比赛等活动,并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奖励。
8、积极参与社会举办的各种有关民族文化的比赛活动。西江千户苗寨是一个苗族文化比较浓厚的地方,各种节日很多,比较典型的如古藏节、苗年节、吃新节,此外还有“元旦”、春节、元宵、“五•一”、“十•一”等,每到节目都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及比赛等,学校都要积极参与。
9、利用课外时间实践体验乡土文化和民间艺术制作。
三、工作效果
1、在还有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以前,年幼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民族文化及民间艺术等,更没有知道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通过轰轰烈烈地开展民族文化进课堂后,全校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有了一个新的起点:从不知道到了解,从了解到理解,从理解到掌握,从掌握到研究的发展。大部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都有了粗浅的认识,都知道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
2、通过培训学习,师资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现有一半的男教师会吹《讨花带》和《铜鼓芦笙曲》等芦笙曲,100%的女教师掌握刺绣的基本方法,60%的教师会唱一些飞歌、酒歌、情歌等苗族歌谣,所有美术教师都会上民间美术课。
3、通过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全面推行,有80%左右的学生最少学会一种民间美术(如刺绣、泥塑、剪纸、拼画、草编等)或民族传统文化(如苗歌、苗舞、芦笙、民间故事等)。凡参加特长班培训的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应学应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芦笙方面,先后有73人已会吹《讨花带》、 55人基本会吹了《斗牛曲》;古典歌谣方面,三年级以上学生参加培训,学会唱一首以上的占70%;刺绣方面,有63人次参加培训,现都已掌握了刺绣的基本方法,都学会了平绣,有28人学会了辫绣,部分女学生的绣品质量较好,有部分学生的作品已被外国游客购买收藏;民间美术教学方面,学生的学习兴趣较浓,各年级学生在不同的程度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参加学习的学生已初步掌握和会制作简单的古装图案、贴布、剪纸、泥塑、草编等。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外,现在相当部分学生已经进入了自我学习民族文化的状态,在没有老师要求的情况下,他们都自觉地练习刺绣、吹芦笙、泥塑、绘画等。
4、通过每周一师生穿民族服装参加升旗仪式活动,提高学生对本民族服饰的审美观,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更加有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师生都感觉到本民族服装的美丽,并且都比较喜欢穿本民族服装。同时,独特的升旗仪式,又给“千户苗寨”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5、学校的民间美术班、刺绣班、芦笙班和民间歌舞班多次接待上级领导及外国朋友的参观和指导,并且都得到了赞赏与认可,大大增强了师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6、通过举办各种相关的美术比赛、民族歌舞比赛、芦笙吹奏比赛、刺绣比赛、民间故事会、民族文化传承演讲比赛等活动,积大鼓舞学生对学习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了学生对民族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7、通过参与民间举办的各种活动,师生不仅学得了许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极大地鼓舞师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校连续两年获得西江苗年节芦笙比赛第一名,学生在2006年吃新节的刺绣比赛中获得第三名。
8、通过民族文化进课堂,不仅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也能促进本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如:有部分学生能够给游客解说、为客人唱苗歌、给客人表演一些节目和技艺等。
五、存在问题:
1、民族文化传承的教师队伍紧缺。尽管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但大多数教师只能粗浅掌握,没有达到当文化传承人的水平,加上学校没有足够资金长期聘请民间艺人当教师,所以出现师资紧状况。
2、有部分学生、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对民间美术、民族文化传承教育的理解不够、认识不足,认为是过时的文化,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就不高,且教育学习效果不突出。
3、培训对象部分学生由于年纪较小,他(她)们只能以接受任务式来参加培训,而没有带着理性感受的认识去学习,所以培训效果就不够理想。例如学古歌谣就存在这种现象。
4、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师生生怕影响教学质量而没有完全投入到文化传承的学习中来,甚至出现应付了事的现象。
5、因经费问题,许多材料购买、比赛开展、艺人聘请、激励机制的兑现等无法进行,使教学活动难以持续地开展。
六、下步工作打算
1、毫不动摇地继续把民间美术教育课列入学校的校本文化。把民间民族美术教育列入本校必修课之一,并把教学效果作为对师生的考核项目之一,这样使民间民族文化课得到有序地开展下去。
2、做好宣传动员,大张旗鼓地宣传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认识。使学生懂得接受民间美术、民族文化教育学习的意义性和重要性。
3、加大规章制度的建设,加强激励机制。奖励学生大胆设计创作,增强师生对民间美术、民族文化教育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民族文化素质,积极向行家看齐,虚心地向有经验的兄弟学校学习,引进外地的先进教育方法,克服自己不足之缺点,把民间美术、民族文化教育课开得更大更活,使民间民族文化在我西江千户苗寨得到永远传承下去。
5、进一步深化和探索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为学生接受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和民间艺术教育培养快出人才、出好人才。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系统的、长期的、不间断的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只要学校领导重视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民族文化之花一定会长期淀放。
二00七年七月十五日
编辑:任文秀(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