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精神家园——湘西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与教学模式建构 湖南湘西自治州教科院 刘宇新
一、问题的提出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湖南武陵山区,与贵州、重庆、湖北三省市交界。这里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古风民俗浓郁神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融,多元文化与本土文化结缘,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大地上少有的“文化沉积带”、历史文化的“冰箱”、“文化聚宝盆”。一方水土孕育出灿烂的本土文化,湘西民间美术则是这本土文化中的一座艺术宝库:艳丽的织锦、精美的刺绣、闪亮的银饰、古朴的锉花、神秘的面具、粗犷的雕刻、精湛的纸扎、素雅的蓝印花布……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然而,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知大多依据丝绸之路、四大发明、雄伟长城、富丽宫殿、老庄哲学、李杜诗篇、圣贤话语……却很少去认识和了解我们的村寨、我们的家园、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及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殊不知,它也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母体文化中的基因,是我们父老乡亲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和精神支柱。据调查,湘西自治州中小学生中少数民族占90%以上,然而这些学生从小受到的是经典文化、主流文化的教育,他们中大多数人对湘西民族民间文化知之甚少。对本土文化的遗忘,意味着对自己祖先的遗忘;意味着对祖先千百年来创造的智慧与历史的遗忘;意味着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丢失。因此,我们的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同时,还要促使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从而使一个民族的文化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得以传承与发展。把根留住,才会使生命之树长青;守住精神家园,才会使精神之柱不倒,家园长久美丽,“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文化才会丰富多彩,灿烂辉煌。2003年,在中国美协少儿艺委会主任何韵兰教授的关心帮助下,在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谢丽芳研究员的主持下,受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我们开展“蒲公英行动”——推进湘西民间美术在学校中教育传承与发展课题实验。为了减少实验缺乏理论的盲目性和理论脱离实践的空洞性,建构教学模式是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教学模式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一种教学理论只有建构起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才能转化为有效的教学实践。为此,我们首先建构湘西民间美术教育传承教学模式,并对模式的教学要素,教学原则、教学流程、实施策略和模式图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以期湘西广大农村学校在开展这一实验时便于操作,易于推广,有所裨益。二、教学模式建构 (一)课题的界定 在教学模式建构中,我们把课题界定为:以生为本多元互动民间美术传承教学模式。 “以生为本”是指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运用生命科学理论,从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恪守主体在教学中作为“人”的生命本质,并依据人的生命自然限度,来研究本土文化教育传承相关于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进入学生的生命之旅,从而激活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提高生命质量,促使自然生命不断向智慧生命、审美生命和文化生命的提升。 “多元互动”是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民间艺人、学生与家长,学生与社区的互动。其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民间艺人、家长、社区是伙伴,学生始终是多元互动中的核心,其他诸元素均用不同的形式围绕主体生命而互动交流,并以动态生成的方式形成教育合力,建构新知,达成目标。 (二)教学模式要素及模式图 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学结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三要素构成,依据这一理论,研究设计出教学模式图。 (三)教学模式实施原则 1、全体性原则。 本教学模式既不是针对美术学科专业教育,也不是少数人的英才教育,而是从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基础教育特点着眼,在实施教学模式中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成功者的心态接受民间美术教育。 2、整体性原则。 注意教育的整体性功能,处理好民间美术与儿童美术之间的关系;文化传承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学科本体与育人功能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相互之间的有机整合。 3、开放性原则。 教学有模,但无定模。教学模式中的诸因素不是固定的封闭的,在教学时每个老师还应根据自己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组织形式等来调整模式中的可变因素,只有把教学模式纳入开放的系统里,模式才具有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4、优化性原则。 在科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要不断对模式中诸因素进行优化,充分发掘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技术的最大潜力,始终使模式处于最优状态,以取得教学模式实施的最大效益。 三、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调查:以社区为基地,以本土文化为资源,以节假日课外活动为主要活动时间进行田野调查。本环节的任务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走入社区与民间艺人、家长互动,开展四个主题的调查:“我们的家乡”,了解家乡的历史现状、民族特色及自己家庭的基本情况;“家乡的民间美术”,了解家乡的一些主要民间美术及这些民间美术的历史演变、艺术形式、艺术特色等;“民间美术背后的文化”,通过民间美术的艺术形态,了解其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寓言故事、神话故事、起源传说等文化内涵;“民间民俗活动”,了解民间美术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了解民间民俗活动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现实意义。让学生在合作、互动、寻找、发现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并以文字、图片、实物、影像、绘画日记等形式广泛搜集资料,为下一阶段学习作好充分准备。 探究:根据学生自主调查得到的相关资料进行探究式教学。本环节的任务是以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提问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和心理体验为基本内容,以互动交流、民主讨论、合作探究为基本形式,引领学生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祖先留下了什么?”“民间美术对我们有何意义?”“如何面对我们的本土文化”等话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与探究。让学生心灵涵育于本土文化之中,以虔诚的敬仰之心面对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村寨、自己的文化和悠远的历史。通过对民间美术的追本溯源,了解自己村寨民间美术的独特性,探究自己村寨文化的重要意义,激发起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帮助学生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情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认知:构建合理的认知内容结构,对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能力,实现有效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环节任务是从三个方面对民间美术进行认知,力求获得全方位的认识,从而全面打开认知世界的空间。一是美术形态:艺术形式是民间美术的本体,是民间美术存在的物质基础,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对民间美术中的点、线、面、形、色彩,节奏、韵律、构图、材质、肌理等艺术形式进行审美观照和审美判断,不断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和读图能力。二是文化内涵:湘西民间美术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本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千百年来形成的独特、稳定的美学体系,是本土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加强学生解图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对民间美术背后文化的关注,对本民族发展精神的关注,对本土文化价值取向的关注,促使本土文化在学生生命的血脉中流淌。三是主题内容:通过民间美术作品中的主题与内容,解读本土的历史、政治、道德、宗教、风情、民俗、礼仪;解读祖先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解读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现象及社会意义;解读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加强对千百年来祖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的认知,激发对家乡的热爱,对本土文化的感情,使教育传承走向一个新的境界。 体验:教学是一个生命体验的过程。每个学生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生命意义的建构,认知世界的探索,都需要以体验的方式加以弥合。本环节的任务是激活学生原初生动的感悟力,使本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境遇与人生经验进行活生生的体验交流,借助现实的直观、感悟,获得一种介入式的理解。一是角色扮演。以情境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扮演自己的先人,穿越时空的遂道,聆听远古的呼唤,寻觅祖先的踪迹,感悟本土艺术与生活的源泉,体验本土文化对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通过置身于情境之中,并与情境融为一体,由此实现主客二分到物我合一的视角转换,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二是造型表现。把民间美术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结合起来,在造型表现中,尊重儿童生命状态的自然表述,引导和启发学生生命的表现冲动,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对民间美术的认知和理解,大胆创造,外化情感和认识,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种民间美术质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和实践,以自己的心灵和情感去诠释民间美术作品,让本土文化的基因与元素融入鲜活的儿童美术作品之中,体验抒发自我情感及想象的乐趣,体验民间美术造型表现的乐趣,体验生命表达的乐趣。使生命个体在与本土文化的对话中,实现生命意义的不断超越。 拓展:以综合活动的形式拓宽时空,延伸内容、扩大视野、发展思维。本环节的任务是让学生以开放的眼光来看待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理解整体性的本土文化结构,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关注和整合本土文化课程。举办民族服装设计大赛,让孩子们用简易材料设计制作本民族服装,并赋予时尚元素,让他们在“T”形舞台上进行猫步表演;举办化妆舞会,让学生戴着自己制作的面具参加各种民族风情表演,在神秘的面具下,孩子们与老师、家长、民间艺人互动“猜猜我是谁?”;举行玩狮舞龙活动,让孩子们用稻草、山竹、藤条、碎布、斗笠等扎龙做狮,然后模仿民俗活动表演;在社区街头展览孩子们创作的民间美术作品,与社区互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热爱民间美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民间民俗活动,认识民间美术在民俗活动中的作用,感悟民俗活动的文化价值,体验民俗活动的现实意义……。拓展给学生开创了一个与知识相遇的广阔天地,展开的是多元角色的视界融合,从而形成综合意义的课程整体。 四、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1、尊重农村教育现状策略。 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它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费不足、设备缺乏、教师缺少等。就当前广大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来看,要解决这些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果我们在实验中仅仅对几所学校进行以上诸因素的改变,作为个案来讲可能会取得理想的效果,而相对于大面积农村学校而言,则没有现实意义。为此,我们采取尊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现状策略,对农村实验学校不要求增加经费投入和美术教学设备,不改变原来师资队伍结构,即原来是兼职美术教师的仍然以兼职者的身份参与实验,力求在当前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下,探索出一个切实可行,适合广大农村学校推广的民间美术传承教学模式。 2、转变教学方式策略。 本课题力求从人的生命自然限度、活动规律来进行研究设计教学方式,把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不断发挥生命自然的力量,以获取教学的最大效益。同时,把湘西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作为学生联系生活、自然、社会的重要通道和桥梁,让实验超越教室、超越课堂,走入生活与社会。以一种生命的理念构建民主、开放、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构建人与自然、社区、家园和谐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正确体验生命的深度与理想的高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归生活”。 让民间美术教育传承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以生命的人性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生活、认识家园、认识脚下的这片土地及这片土地上的文化,进而获得对人类自身的深刻认识,使本土文化在学生的生命之旅中得到传承,使教育目标依托生命发展得以实现。 3、教育传承策略。 学校民间美术传承既不是那种师徒、父子、母女之间继承衣钵似的个体传承,也不是那种单纯的技巧技法的复制和对临摹者的培养,而是一种文化生命精神的记忆传承,以一种活化的状态进入学生生命之旅,提升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自觉,从而促使一代青少年成为传承人。作为生命个体的儿童美术与民间美术有着天然的亲和力。民间美术“物我合一”的思维境界,“万物有灵”的审美品质,以心写意的表现手法、图腾符号的古老样式、天地时空与神灵的巧妙组合,以及夸张变形的造型、强烈的色彩对比等,都与儿童在美术学习中的认知心理和生命感受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学校美术教育中,把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同最富创造生命的儿童美术结合起来,让民间美术的基因传承到儿童美术中,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链接,从而使传承以一种活态的样式获得创新。 4、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策略。 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并非完全取代国家课程,而是建立在国家课程标准框架内的一种校本课程开发,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而采取的一种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开发实验,是对国家课程开发的一种有效补充。教学模式将从两个方面进行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一是文化资源开发。民间美术是本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课程文化应是教育学化了的文化。为此,在教学前对丰富多彩的湘西民间美术进行甄别和筛选,分析其文化价值,美学品质与教育功能的关系,设计出民间美术教育传承的课程内容,实现本土文化资源向美术课程资源的转化。二是自然资源开发。对教具学具材料的选择,力求广泛开发湘西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把泥、石、木、竹、芭茅、稻草、玉米秆等这些农村俯首皆拾的材料引进课堂教学,为使农村美术教育在不增加经费投入的情况下,能够生动活泼地开展探索出新的教学路子。 结语 “蒲公英行动”——推进湘西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传承课题实验实施三年多来,得到了全国很多专家的关心与帮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热爱,促使了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推进了湘西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学生的民间美术作品先后多次参加了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广东美术馆等地举办的全国少儿美术作品展览,实验教师的论文、教学案例、学生作品等多次在省、国家级报刊杂志上发表;一些实验老师在省美术优秀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美术教育杂志、美术杂志等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综观农村学校民间美术传承教学模式,从主导——主体——伙伴到自然生命——审美生命——文化生命,民间美术教育传承以一种活态的样式实现了生命成长的价值与意义。整个模式既严格执行了国家课程,又开发了颇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既落实了美术课程标准,又补充了本土文化内容;既吸纳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又兼容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之特长,是湘西广大学校能充分发挥自己潜力推进民间美术教育传承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编辑:王颖(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