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蒲公英首页>蒲公英资讯>正文
历史链接下的民间美术教育城乡时空
2007-08-09 21:31:00 | 浏览1383次

族一样,是一个只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主要靠口头民间故事传说、建筑、服饰、山歌、巫祀祭歌、禁忌、图腾崇拜等载体来进行,这样丰富了湘西地区的民间美术内容。湘西苗族民间美术属三苗部落文化和楚巫文化、中原文化的溶和体,这种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随着现代文明的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脚步的加快,湘西自治州成为湖南省唯一被列为祖国西部大开发地区,湘西地区的民间美术也因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受破坏、逐渐消失。如何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学校美术教育相结合,与最具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相结合,我们作了如下的摸索。

一、进行湘西民间美术调查、收集、整理
学校美术教师利用节假日,深入山村苗乡、当地民俗博物馆进行民间美术调查、收集,湘西民间美术调查内容涉及苗族民族氏族起源传说、图腾崇拜、服饰、建筑、语言、民俗活动、民间艺人的生活和创作现状等。美术教师写出数万字的民间美术调查报告和调查游记。美术教师在整理民间美术实物和电子文档资料的同时,还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自己设计课例,制作配套的湘西民间美术教学演示文稿。

二 、民间美术引进课堂

湘西“蒲公英行动”课题组的每所学校,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学习本民族的民间美术为契点将民间美术引进课堂。

锉花是苗族文化的主载体之一,是苗族服饰纹样、银饰纹样、傩坛吊挂纹样的“粉本”,是苗族妇女绣花的绣模,是苗族银匠的制作银饰的纹样母本,锉花 是“锉”出来的浅浮雕艺术。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选择以苗族锉花学习将民间美术引进课堂。

⑴ 锉花是湘西苗族其他民间美术的“粉本”,为学生学习相关的苗族民间美术做铺垫。

⑵ 锉花工具材料准备比较方便。苗族锉花能手用的工具比较多,如锉刀、锥子、捻子、白纸、蜡托盘等。学生只要有工具小刀,将几张普通白纸订在一起,就可以锉花。

⑶在原来的美术课堂活动中学生已接触到剪花剪纸艺术,熟悉一定的剪纸技术。再有苗族锉花的许多内容与当地的民俗生活有关,学生很容易弄懂。

美术教师将湘西苗族锉花、服饰纹样、刺绣绣片、银饰银片实物,让初学锉花的学生欣赏,领会相同的纹饰不同的材质工艺品的形、神、韵、材质和结构的美。通过对苗族锉花图案临摹、组合、理解、创作等活动,学生可以了解湘西苗族的文化背景、文化渊源、文化含义及锉花的功利功能。也就能对本民族文化发生热爱之情。

三、改变民间美术教学方法

1、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

在遵循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范畴内和不影响学校常规教学同的时,教师根据学校班级、学生年龄特点,根据湘西苗族民间美术内容设计不同的课例,每一课例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因条件有限不能完成则延长至课余或休息日完成)。课外知识延伸,要求学生向自己的长辈、朋友了解有关每一课例的湘西民间美术知识,或者寻找相关的民间美术实物,或者上网、进民俗博物馆、查找相关资料等。

2、不断扩充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内容

学生对苗族民间美术有了初步了解,并对民间美术学习感兴趣,教师则将苗族服饰纹样岩石壁画创作,苗族草纸锉花,苗族服饰纹样木板彩绘,草纸锉花彩绘,瓦片雕刻彩绘,土石雕,民间扎春,湘西音乐、美术、体育民间美术活动表演等引进课堂,学生可以进行不同层面的学习,深入了解本土文化。

3、变化民间美术创作材料

湘西苗族民间美术材料多为纸、布、丝线、木、竹、银等,技法规正规矩。儿童思维活跃,美术创作不太受一定的条条框框拘束,其中用草纸撕、戳、贴、绘做锉花,用稻草编扎完成苗族传统的打花带,在墙壁、木板、木柱上创作苗族服饰和秀片纹样,用斗笠、棕榈、稻草、竹子、被窝面子做狮子。

4、允许儿童民间美术创作内容表现现代化

苗族的民间美术表现的内容,基本为祖先留下的图式,也有民间传统的习俗图案,儿童的民间美术内容,在表现苗族民间美术的方面外,又出现了古代的、现代的、未来的不同时空里的东西,如恐龙、现代建筑、人物、机器人、外星人、梦幻世界等。

5、民间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整合

教学中,民间美术教学与小学语文、音乐、舞蹈、体育等其它学科相整合,作学科间知识的互动链接。语文教学中组织学生收集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以文字、口述方式学习和表现湘西民间美术;用湘西民间音乐、舞蹈、体育竞技(舞狮舞龙)等展演湘西民俗活动,声音、身形、色彩等不断的变换,儿童情绪高涨,表现则淋漓尽致。

6、学生民间美术作品展示和湘西民间美术作品欣赏并行

进行学生民间美术作品展示,是对学生学习的肯定,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健康发展,有利于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同时可以呼唤社会民众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学生民间美术作品展示的方法比较多,我们在美术课课堂、美术室、街头、苗乡及各级各类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中展示学生德作品,在网站、杂志、报纸上发表学生作品等进行展示。

加大欣赏民间美术的密度,特别是加大对本土民间美术欣赏的密度。教师通过播放民间美术录像,CAI演示文稿,访问民间美术网站,举办民间美术图片、实物展览,组织学生参观民族民间美术展示会、博物馆等活动,全方位的加大学生民间美术欣赏密度,让学生在欣赏中获取更多的民间美术知识,并作出比较、溶合,发现本土文化的美丽和魅力。

四、民间美术教学的喜悦

1、喜欢美术课的学生多了。 

湘西苗族民间美术的学习,将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引进课堂,运用当地原生态综合材质进行表现是一种活动,具有实践性、参与性和创造性,吸引众多学生。民间美术课成了学生快乐学习的欢乐岛。 

2、美术的教师能力得到培养

教师在民间美术调查、收集、整理,民间美术课例设计,乡土教材编写,参与“儿童与民间美术”网站的建设、维护等活动中不断成长,转变观念,对本土文化产生热爱之情,成为学校教学研究的带头兵。

3、家长支持学生学习湘西民间美术

随着学校民间美术教学的深入,学生家长更加关心、理解、支持学生的民间美术学习。家长和长辈都十分乐意与孩子讨论有关苗族历史、传说、民俗、信仰崇拜的问题,带孩子进到苗乡作调查,采集资料,去苗族博物馆了解有关情况,更多的是学生家长和自己孩子一起创作苗族民间美术作品。

4、编写出版了民间美术教学的乡土教材

自2003年7月“蒲公英行动”在湖南湘西州启动,到2005年7月在贵州黔东南州举行“第二届全国儿童与民间美术教学展览”,两年时间里,美术教师设计了大量的湘西民间美术教学的课例,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由美术教师自己编写出版的《儿童手工实验课程——乡土篇》与《跟我学——手工入门》,全部为课题组教师民间美术教学的课堂实例。为民族贫困地区与农村贫困地区儿童民间美术教学探索提供了一条新路子。

5、文化传承与学校美术教育相结合喜结硕果

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学校美术教育相结合,与最具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相结合的教学新路子的探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探索,从 一开始就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的关注,学生创作的民间美术作品先后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广东美术馆、广西北海中南六省中小学美术教学协作交流会上展出,学生10多件民间美术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英文版等新闻媒体报道民间美术教学情况。湘西自治州被列为全国唯一的生态文化保护州,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湘西自治州民间文化保护协会将“蒲公英行动”课题试验学校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属小学、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等7所学校定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试验学校。

6、桃花江镇二中的罗烨老师

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民间美术在民族小学教学中的历史链接》随笔

七月并非鲜花盛开的季节,然而我却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受“蒲公英行动”子课题承办单位湖南一师的邀请,参加了课题《民间美术在民族小学教学中的历史链接》的学习考察活动,与老师们相识已是活动第三天(因桃江县局招考美术教师命题而迟到)这课题担任组长的是一师美术系主任廖少华教授,课题组组员由一师年轻有为的几位骨干教师张容舟、谷炽辉、苏辉等组成。

七月的记忆里,空气都弥漫着花开的味道,整理行装我们出发了,从长沙吉首到腊尔山小学,一路领略天然氧吧的神韵,随眼望去,自然风景点缀季节的色彩像游走于童话世界。

“这里风景独好”与之同行的除课题组成员被应邀的还有各地市的优秀教师,徐锋、李开奇、龙俊甲等。在腊尔山希望小学考察,龙俊甲老师朴实憨厚而才华,他辅导的泥塑、稻草捆扎、刺秀、少儿水墨画都颇具乡土特色,让我们为之惊叹!来到三江苗寨博物馆参观时,让我感受到了浓郁的苗乡风情和苗家文化,那里的玉米棒、葫芦、梭衣、纺车散发着浓郁的土气息,苗家织锦服饰色彩丰富,采用了强烈的对比色,苗家家具造型独特,精致美观。在苗家风情园观看的有苗家特色的歌舞表演让我们回味无穷。凤凰古城刘大炮有蜡染作坊一张,蜡染布上谱写着一曲又一曲奇独而美妙的艺术篇章。我们采访刘大爷时,他谦虚地说:“我也没啥了不起,是很多像你们一样的美术专家、美术老师给我这土包子以更多的素材,你们像蒲公英一样四处传播美的种子,让我的蜡染作品走向世界。”还有廖主任左右笔为我题字“雏燕展翅”更是难忘而深刻,我们惊叹他的才华,感叹他的艺术作品……这些让我体会到“学无止境”、“学海无涯”其中某种含义。

人们常说:佛主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插肩而过,而我们,在这大山宽阔的怀抱。在这自然质朴的一段,老师们课堂、课外等工作的交流。忘记了夏日的炎热。忘记了流动的时间,忘记了昔日的烦恼。感叹缘分的难得与无奈。这样的活动旅程太短暂,但这次课题活动真的受益匪浅,有一群兢兢业业的老师们让我感动不已。听到如此花开,花儿在开的声音……

7、常德师范学校的谭芳老师

参加课题研讨会感想

当前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其中有生活观念的变化和工业化生产的影响等因素,民俗的淡化使民间美术丧失了生存的土壤,民间美术难以发挥其社会作用与它的大量消失同时构成并生的困境。

艺术的本质是自由精神,而民间艺术即是极具原发性、自由式创作的艺术样式。最贴近生活的民间艺人能用最朴素、最纯真、最强烈的语言表达自己内心对生活的最深刻感受,“纯朴率真的自然状态”也是儿童美术心理的典型特征,两者的相通点引发我们的思考:以儿童美术教育为切入点让民间文化传承落实到基础和实践中。如果能适当地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将有助于学生熟悉民间美术的媒介材料和形式,以积极主动的建构方式获得对民间美术的深层认识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信念,从而使他们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与传播,并积极参与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7、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的龙俊甲老师

腊尔山,我们民族的家园

各位专家、同事们大家好:
现就我校近况作一个简单介绍,我校位于凤凰县城的西北部,云贵高原的边缘,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1059米,属高寒山区,人们常称她为湘西的“西伯利亚”。腊尔山自古就是湘、黔、川(渝)边区苗族人民聚居的核心地带,是苗族人的腹地,历史上几乎每一次的苗民起义都是从这开始的。载入史册的乾嘉苗民起义的导火线就是从这里燃起,义军首领吴天半就是我们家乡人人敬仰的大英雄。

苗族历来拥有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而民间美术更是腊尔山的一座艺术宝库,如我们的服饰、银饰、刺绣、锉花、石雕、木雕等等简直丰富极了。然而在前所未有的现代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下,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就连边远的腊尔山一带也不例外,我们的民间美术也正在逐步走向衰亡。

一个民族的存在是以它特有的民族文化为标志的,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民间美术得以保存,就学校而言,美术教育就是最有力的措施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腊尔山的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但由于地理、历史、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在整体上的发展仍落后于别的地区。而美术教育又是基础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中心小学所辖学区有21所学校,总共才有一位专职美术教师。

农村民族地区美术教育一直面临两难的困境:一方面课本上规定的工具材料孩子们买不起,另一方面深受广大师生喜爱的民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又难以进入学校课堂。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发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促进地区素质教育民展也成了历任学区领导面临的问题。
庆幸“蒲公英行动”儿童与民间美术课题的种子撒到了湘西,撒到了腊尔山,在课题组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题实验骈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

苗族习惯把女孩学扎草人或布娃娃叫做“扎阿揪齐”(为“放蛊”制造替身),因引很多人不愿意让女孩学习。泥塑以及卵石、蛋壳等的绘制多为“苗老司”在做法事时所用,因此常人摆弄也被认为是触犯神灵的行为,这使得一些心灵手巧苗族学生想学而不敢学,老师甚至也受到部分家长和同行们的白眼,意为不务正业。为了开好美术课,为了挖掘这些珍贵的艺术,学校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信奉科学,破除迷信”的教育,我们也就此提出了“尊从民族习俗,巧掘民间技艺”的观点。在打消了部分家长的顾虑后,即使没有统编美术教材中所规定的易拉罐,吹塑纸、泡沫板和水彩颜料等等,我和孩子们也能上美术课了,我们把稻草、树叶,木棍、竹子、芭茅杆、石头、废弃的树皮这些农村中随处可捡,触手可及的材料都引进了课堂。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我把民间艺术家或是自家的奶奶请进课堂,手把手教职工孩子剪纸,或是利用课余的时间跟着隔壁的爷爷学草编,无疑这种种贴近自已生活的美术学习让学生倍感亲切。当腊尔山希望小学宣布成立美术课外小组时立即就有三百名同学报名要求参加,现在由八十多位同学组成的美术小组不仅活跃了学校的整个气氛,有的原本对读书不感兴趣的同学自从参加了美术小组,各科成绩也得到明显提高。这不仅解决了腊尔山孩子上美术课的难题,也为所有贫困农村地区小学美术课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重要的是,学生在发展自己的美术技能的同时,了解了自己的民族,也传承和发展了苗族的民间艺术,并已开始为自己是苗族学生而感到自豪。事实上,中外领导和专家多次来我校考察蒲公英行动开展情况时,对学生的作品包括孩子产丰富的创造和想象力也都是赞不绝口。
我们曾经取得了一些很好成绩,但成绩只能代表过去,针对学校今后的发展,我们将认真总结经验,通过课题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爱好与对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情感,并将以点带面促进所辖学区美术教学的发展,以弘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


编辑:任文秀(首都师范大学 2015级美术教育研究生)

投稿 返回
顶部